为什么文人韵士都喜欢以桃花为话题呢?原因很多。
一、桃花的自然状态。
1.桃花品种多,有油桃、蟠桃、寿星桃、碧桃。
2.桃花花色多重瓣或半重瓣,有白、粉红、红等色。
3.桃花历史悠久,是中国原生水果,后来逐渐传播到亚洲周边地区,从波斯传入西方, 桃花的拉丁名称 Persica 意思就是波斯。
4.桃树在中国种植范围极广,东北除黑龙江的佳木斯、伊春以北,内蒙古布特哈旗、阿尔山以北地区,新疆除准噶尔盆地以北地区,华南除海南岛及北纬23度以南地区不宜种植桃树外,全国绝大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均能栽培桃树。
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大的范围,这么多的花色品种,能不引起文人韵士的青睐吗?
二,桃花的意境多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桃的意象就不是单一的。
1.《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但不被人理解,因而郁闷忧伤的心情。
2.《桃夭》表现了对爱情、婚姻的祝福。宋·朱长文《次韵李子功留别之作》“采兰无复养,婴此终天悲。 家空弱妹长,恐失桃夭时。”
3.春秋时期“二桃*三士”的故事,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战功彪炳,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要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结果三人都羞愧自*。晏子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齐景公的三个威胁。这个故事也被写进古诗。汉《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李白《惧谗》“二桃*三士,讵假剑如霜。众女妒蛾眉,双花竞春芳。”宋元明都有这个题材的诗作。
4.东晋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环境,以后桃花源也是诗人的喜爱题材。从南北朝时就有徐陵《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庾信《咏画屏风诗 》五 “逍遥游桂苑,寂绝到桃源。” 唐朝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元稹、刘禹锡都有“桃源”的诗句。
5.唐朝的崔护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用来用来形容想念故人的心情。后来这也成了一个桃花的意境。柳永《满朝欢》“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陆游《春晚村居杂赋绝句》“一篙湖水鸭头绿,千树桃花人面红。”都是诗词名句。
6.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一个朋友家开个学馆。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后来就把老师称作园丁,学生为桃李。唐卢纶《东潭宴饯河南赵少府》“可怜桃李树,先发信陵门。”宋华岳《上运管张平国》“愿把恩风散寰宇,盛栽桃李作门生。”范仲淹《书海陵滕從事文会堂》“裁培尽桃李,栖止皆鸾皇。”都是这个意思。
7.桃花自古是春天的象征。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8.有时桃李也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唐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白居易《酬刘和州戏赠》“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唐·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桃花如此多的意境更是文人韵士喜欢的诗词话题。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什么古代文人韵士大都喜爱以桃花为题吟诗作赋?这是因为:
第一、桃树在中国古代就分布很广,中国古人对桃树的开发利用历史很早。
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对桃花、桃木有着实质性的利用,这种联系加深了古人对桃花的认识和熟知,桃花也因此成为最早进入古代文人视线而被写进文化作品的物种之一。中国古典文学中,桃花意象被写入诗歌最早开始于先秦时期,《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产生在这个时期。自此以后,桃花作为古代文人韵士喜欢选用的自然意象,频繁使用于各种文学创作中。
桃花之所以深受古代文人韵士喜爱而被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是因为桃花是春天最早盛开、最早进入人们眼帘、花开起来最为花事盛大动人心魄的花。初春只要桃花一盛开,往往成为春天到来的象征,她像一个热情奔放的天使,装点着寒冬刚刚过去的人间,代表着美好生活的开始。因此,桃花对人们承载了太多的美好寓意和意象象征,让历代文人韵士对她情有独钟,千年吟咏。
第二、桃花之美,热烈似火,粲如锦绮,艳如红霞,桃花怒放最是惊艳人间、打动人心。
正是因为桃花的美,常被作为美丽女子的文学意象,被古代文人韵士所热衷。百花之中,桃花热烈而不失娇媚,活泼而不失含羞,朵朵绯红恰似少女春心萌动时的姣好面容,最能恰如其分展现女子柔美的情态。从《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始,最早将女子与桃花联系起来。南朝诗人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花,联想到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拟人化地将桃花比作天真顽皮、躲来躲去的美丽可爱的小女孩,给人以欣喜,给人以美好;唐代诗人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斤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当属最负盛名的桃花诗,将桃花的美艳与爱情的惆怅结合得天衣无缝,从此,桃花与人面遂成了一组经典的意象组合,长久地定格在历代文人韵士的诗词赋画之中。
第三、桃花的花期短,娇弱易逝,容易引起文人韵士触景伤怀。
桃花虽美,但花期极短。桃花于三月绽放,时令一过,哪怕不是很大的风雨,都能让桃花纷纷陨落。桃花易落,她的零落和她的盛开一样,来的猛去得也快,这种特点很容易令人触景伤怀,带给人们特别是文人韵士浓浓的怜惜和愁绪,古代文人韵士便喜欢以桃花为题抒发这种感伤之情。从南朝诗人沈约的“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咏桃诗》的感怀伤春的断肠之叹,到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其二》借桃花衰败抒发爱情失意之痛,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前不久有部电视剧《花谢花飞飞满天》,名称用的就是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的诗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凄婉的葬花吟,是在吟叹自己的命运还是在吟叹桃花的零落呢?
第四、桃花姿态清雅,寓意美好,是人们寄托精神情怀的首选文化意象。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其实更是一种寄寓家陶渊先生内心美好向往的精神家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言,用“桃”的优良品格借指谦虚、低调的美好寓意,来借此赞扬李广将军虽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而并不骄傲自满。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中,在“桃园三结义”章节里,以“桃”作为情义的见证,桃便有了代表情义的精神象征这层含义。“桃子”在祝寿时被作为寿桃祝福寿星健康长寿,就连西王母过生日也吃的是蟠桃。民间有谚语称:“桃养人,杏害人,李树底下埋死人”,说的是桃子格调大气,即使人们贪嘴贪吃它也不生气,不像杏子、李子吃多了便要付出代价。
一家之言,您对回答不满意欢迎拍砖,您对回答满意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