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所说的CPU的“制作工艺”指得是在生产CPU过程中,要进行加工各种电路和电子元件,制造导线连接各个元器件。
通常其生产的精度以微米(长度单位,1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来表示,未来有向纳米(1纳米等于千分之一微米)发展的趋势,精度越高,生产工艺越先进。在同样的材料中可以制造更多的电子元件,连接线也越细,提高CPU的集成度,CPU的功耗也越小。
制造工艺的微米是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制造工艺的趋势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发展,。密度愈高的IC电路设计,意味着在同样大小面积的IC中,可以拥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复杂的电路设计。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主要是靠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从而集成度不断提高,功耗降低,器件性能得到提高。
芯片制造工艺在1995年以后,从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5微米、0.13微米、0.09微米,而0.065微米(65纳米)的制造工艺将是下一代CPU的发展目标。
1、首先,通过将硅原料高温融化,科学研究人员们将溶化后的液体硅倒入一个体积很大的、经过加热后的石英容器中,经过加工,最终使这种溶液达到能够用于制作处理器芯片的材料程度。再经过制作,将溶液制成二氧化硅层,并在上面覆上一个感光层。
2、然后就进入CPU制造过程中最为复杂的环节了,那就是光的刻蚀,这项技术对于所应用到光波长度要求非常苛刻,必需要使用短波长的紫外线再加上曲率大的光透镜,即使这样精细,在进行刻蚀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受到晶圆上面存在的污渍干扰而产生残次品,因此还要在去污染物的感光层物质之后,再重复一遍光刻蚀的过程,每一次刻蚀都要经历一套精密而繁复的程序。接下来,再进行为期几个星期的封装测试,才能够最终形成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CPU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