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提的好,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很积极的影响作用。
那么怎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这看似是一个方法、技巧的层面,如果仅仅这么想和做往往只能东施效颦,效果不一定好!
在心理学中,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三种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这人与这三方面的关系如何,都取决与这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所以,有句流行的话叫: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就比如一个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人,自然会常常觉得别人不欢迎他;一个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人,必然常感到别人不尊重他……
比如我的一个学生由于物理学的不好,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她的同桌兼男友是班上的学霸,男友郁闷地告诉我说:“我给别人讲题时,都讲的比较快,给她讲的时候就会很慢很细致,可是她却说你给别人讲的快,为什么给我讲这么慢,是不是因为我笨或者反应慢!”
看,男朋友根本不是此意,他的本意就是想对自己喜欢的女生好,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帮助女朋友。可是,女生却认为他是在同情自己,因为她内心的自卑,眼神就只能偏于一隅,看到的就全是自己心中所想的,却看不见对方的真心和爱意!
所以,想要搞好人际关系,一定要向内求索,觉察自己的执念,慢慢地疗愈自己、放松自己、打开自己,就能做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样好的人际关系会自然而来!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群,动物不能群。人际关系是人一生的必修课。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不同。总的原则,是活在放下,当下的年龄状态要和当下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匹配。
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除了父母亲友和老师,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处理好和同学的关系是学生阶段发展人际关系的重点。这个阶段,人的心理不成熟,容易戴着“有色眼镜”看同学,把同学分成三六九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形成各种各样的团团伙伙,搞小圈子。
现在的教育确实有问题,比如有的学校教室贴着这样的标语:
如果同学都被看作需要干掉的竞争对手,这个格局也太小了,这个世界还有纯洁的团队么?走向社会后,最值得大家回忆的关系之一就是一起同过窗。
心理学有个观点,你所忽视的东西会成为你的命运。很多成绩Top10的孩子,为什么走向社会会发展平平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和各种类型同学的交往。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学生时代,不知道怎么和爱惹事类型的同学交往,参加工作后,遇到这类同事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发生尖锐的矛盾会手足无措,还是要花大量的时间重新学习。
作为老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和各种各样的人做朋友,打交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出,我们要在和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短板,不但在学习上,而且要在性格上塑造自己,发展出完整成熟的人格,向无分别心,万物一齐的理想人格靠拢,这种理想人格,就是儒家所讲的“圣人”。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培养未来的圣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