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盛即衰是什么意思,盛极而衰怎么理解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10-26 18:45:31

戴敦邦绘 · 水浒人物

在这一回中,燕青辞别卢俊义时双方对功名的看法就基本代表了两派的态度:燕青认为“略地攻城志已酬”,人生大事已毕,余下的就是如何独善其身了。

他要“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若再继续下去,则有韩信未央之祸,恐怕“临祸到头难走”。

而卢俊义则不明白燕青何以在功成名就,“正要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之时,去“寻这等没结果”。主仆二人在共患难之后终于因为人生追求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这也是梁山好汉自全伙上山、受天文、排座次以来一直掩藏在“杏黄旗”下面的思想分歧的全面展现。

公孙胜、武松、李俊、童氏兄弟等人的人生观与燕青是一致的,他们的先后引退都受一个人生信仰的影响,即罗真人所说的“得意浓时便当退步,勿以久恋富贵”,说白了就是见好就收,这是深入到中国人骨子里的最普遍的道教信仰。

总之,这场罗天大醮是一个贪恋功名与否,功成身退与否的分水岭。之后,梁山义军即众星寥落,一派肃*:阵亡的超度了,聪明的身退了,大部分天罡地煞气数已尽,各归本位。

叙事空间越来越宽敞,叙述事件越来越单一,无非是要交待一下那些执迷不悟者的结局而已。小说至此,已是残局待收,春意阑珊了。

三、 神仙道祖:大局势的遥控力量

《水浒传》众英雄龙腾虎跃,着实折腾的不轻。但不管怎样折腾,都跳不出几个冷眼人的算计。

最远的就是那位祖天师洞玄真人,几百年前就锁住一百单八位魔星,单等着“遇洪而开”。

除了这位祖天师,还有两位操纵实权的“指挥官”:下界的罗真人,天上的玄女娘娘。

他们二人身居神仙府,心关红尘事,始终遥控指挥着梁山大局的走势。

罗真人是梁山事业最早的支持者,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创业伊始,他的徒弟公孙胜即主动找上门来,要送一套富贵与晁盖,并伙同上山。

以后文公孙胜唯师命是从的性格反观,此举显然是奉师命,不可能自作主张。

公孙胜在梁山上呆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将宋江请上梁山,他才以探母为名,悄然退出。

宋江上山之后,群龙有首,梁山义军的发展壮大尚需一段时间,这段相对和缓的时期,有宋江维持就足够了,所以公孙胜不再在梁山做英雄了。

后来宋江攻打高廉不下,又请公孙胜出山。罗真人本不想让他去,只因为此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才主动授其爱徒“五雷天罡法”。

但又嘱咐“休被人欲所缚,误了大事,专精从前学道之心”,要他“遇幽而止,遇汴而还”。

也就是说罗真人支持宋江的事业就到征辽返京为止,按他的意思,征辽功成即到达梁山事业的顶峰,之后,就要“返本穷源,须寻自家面目了”。⑴(这个意见在第八十五回宋江拜见他时再次被提出来)

公孙胜帮助宋江打败了官军,又一鼓作气,在梁山泊设坛作醮,为宋江请下了天赐石碣,定了一百单八将座次,把宋江扶上了第一把交椅。

梁山的大局已定,他的使命基本完成,罗真人的幕后指挥也暂告一段落。

宋江到梁山的最大使命就是要扭转大局的走势,将绿林好汉的“聚义”转变成落难臣子的“忠义”,最终将好汉们送往朝廷。

宋江的思想虽有他的主观性,但最直接的还是受了九天玄女娘娘“法旨”的影响。

九天玄女本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位战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传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帝不能胜,叹于太山之阿,感于王母,乃命九天玄女下降,受帝以甲、兵、符、图、印、剑等物,并为制夔牛鼓八十面,遂大破蚩尤而定天下。”⑵

在《水浒传》中,这位娘娘*还是老本行,第四十三回授三卷天书、第八十八回授破阵之法,都是有关战争的,但她这一回却并未帮助宋江“定天下”,而是把他当作“定天下”的一杆枪用了;而且她不再受人指派,亲赴战场,而是坐镇中军,指挥千军万马,地位显然是比黄帝时高多了。

看她关心下界社稷之迫切,俨然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第四十三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对宋江谆谆教诲:“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为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

第八十八回又“请将军议论国家大事”,一再叮嘱宋江“忠义坚守”“保国安民,勿生退悔”;并一再许诺“他日琼楼金阕,别当重会。”

她还大致勾勒了宋江一生的重大事件:“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

物盛即衰是什么意思,盛极而衰怎么理解(5)

宋江的一生经历确是遵娘娘法旨而行,“替天行道”纲领的确定、“”遇宿、“逢高”的委屈求和;乃至陈桥驿的隐忍不发、南征北战的无怨无悔,都是谨遵娘娘法旨的结果。

娘娘的意志支配了宋江的行动,宋江的行动牵引着众好汉的行动,所以这位高居九重的玄女娘娘可算是梁山大营的最高司令员。

值得注意的是,在她与宋江的谈话中,并没有一般道教中人的“无为”、“功成身退”等主张,反而一味以忠君报国、竭忠尽责告诫之;以功名、爵禄、琼楼仙阕诱惑之;以酆都地狱、永世不得翻身威吓之,真是恩威并用,好一个厉害娘娘!

在她成功地指挥了梁山众好汉为国效劳之后,却并不关心众星寥落的悲惨结局,甚至连她的弟子宋江(宋江曾两次梦中得她指点,可谓登堂入室之嫡传弟子。)的性命安危亦不挂在心上,遇害之前也没再托梦给他。

宋江死后依旧魂归蓼儿洼,竟不知她所许诺的“他日琼楼金阕,别当重会”何时兑现,至少自幽州一梦之后,没再见这位娘娘露面。

关于宋江等人的人生大出处问题,罗真人与九天玄女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依照两位神仙的“指导”,梁山好汉的结局也出现了两种结果。在九天玄女看来,宋江等人只要竭忠尽责,生能封侯死庙食就是大丈夫一生的最大光荣,不必在乎如何的结局。

而且她认为只要尽忠尽孝,不必刻意修行也自能升仙得道,因此她满口应承宋江日后能归仙位,并不在乎他会怎麽死。而罗真人却很在乎人的结果怎样,反对贪恋功名。

道教强调“天道,极即反,盈即损”“物盛即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⑶

道教上九诫之一就是“戒贪功名”,下九诫中也有“勿求名誉,勿贪高荣,勿盈溢。”⑷的教训。

道教中人虽然不疏远世俗众生,不介意干涉世俗尘世,但基本教义是不可违背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因此罗真人支持甚至指挥他的爱徒下山搅乱乾坤,扶助宋江等人成就功业,却不允许公孙胜再前进一步。

盛极必衰,乐极悲生,这是道教中人所忌讳的。在小说中,罗真人一直坚持他的看法。

第八十五回宋江忙里偷闲跟随公孙胜去拜谒罗真人,“将心腹之事备细告知罗真人,愿求指迷”。

罗真人劝他“得意浓时便当退步,勿以久恋富贵。”并送了他八句偈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纷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

这八句偈语实际上就是小说后文的思路。梁山英雄征辽之后,便开始出现寥落的兆头:回京途中先走了公孙胜,平寇之前留下了乐和等三人,平寇过程中死伤惨重,大伤元气。

凯旋回京途中,又有燕青等人纳还官诰,“只图个囫囵尸首”去了。

还朝的二十七人中,结局最惨的就是宋江、卢俊义、李逵三人,皇封官诰、御赐鸩酒几乎同时进行,真可谓“官禄同归”了。

罗真人预见到了梁山事业有盛必有衰的下场,故中途留下了爱徒,保全了公孙胜的性命。宋江等人坚执要光显宗风,实际也就是照玄女娘娘“勿生退悔”的教诲走下去,结果就是“千古英雄两掊土,暮云衰草倍伤神”。

两位“指挥官”的意见分歧导致了众英雄结局的大不同,这也许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他的如椽巨笔竟鬼使神差,受了两位神仙的牵制。

唯其没有意识到,才更见出水浒故事的道教文化底蕴之浑厚。

物盛即衰是什么意思,盛极而衰怎么理解(6)

电视剧《水浒传》剧照

四、形成《水浒传》道教底蕴的社会文化背景

《水浒传》浓厚的道教底蕴,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渊缘关系的。

自故事起源至成书所经历的宋元两代,正是道教盛行的时期。宋真宗时,欲借神力安定人心,自言梦见神人下降,说有天书颁赐。

据《宋史·礼志七》记载,宋真宗朝“天书屡降”的闹剧大概演了三次,举国狂贺。

宋江梦受玄女天书及在梁山泊祈祷开天眼、降石碣,大有真宗遗风。宋徽宗更是崇尚道教,曾册己为“教主道君皇帝”,集天神、教主、皇帝于一身,这是历代帝王所绝无仅有的一个,道教信仰可以说达到了狂热的巅峰。

《水浒传》故事正发生在徽宗时,小说中动辄就要斋醮,甚至以罗天大醮作为全书的大支柱,是有些“先天”气质在里面的。

至元代,全真道、正一道在民间“势如风火,愈扑愈炽”。⑸其中全真道是一个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新教派。

全真道创始人王 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作一家”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的弟子邱处机继承发展了这一教义,在其《磻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强调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

全真道以履行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炼“真功”、“真行”的前提,又谓修炼内丹,必以“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⑹为首务。

知道了这些,再回过头来看《水浒传》中罗真人、公孙胜的言论举止,不难发现他们师徒二人履行的正是全真道的教义。

公孙胜每次辞师出山,罗真人必嘱咐三件事:尽力辅佐宋江干大事、勿以老母为念、勿恋富贵,功成即返。

这三件事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关怀:济世救国、伦理亲情、个人功业,三者既要兼顾又有主次,前二者是基础,后者是终极目标,这与全真道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可以说,《水浒传》的神仙风骨大部分是受全真道影响形成的。

宋末元初,产生了宣扬忠孝的净明道,全称是“净明忠孝道”。其教义是“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⑺

净明道是天师道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新道派,由于首重宣扬忠孝,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元代官僚士大夫对其教义极为欣赏,称赞“大道至德之要其在兹”。⑻

明代阳明学派的王龙溪、高攀龙等人与净明道士过从甚密,对其学说评价甚高。高攀龙认为“仙家惟有许旌阳最正,其传只净明忠孝四字”。⑼

《水浒传》中玄女娘娘的天书、法旨出现在元初并非偶然,其时正是净明道兴起的时候。

物盛即衰是什么意思,盛极而衰怎么理解(7)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玄女娘娘的法旨虽然没有后来那样井井有条,但已经有了“广行忠义,殄灭奸邪”的指示。

随着净明道影响在元代社会的深入,元杂剧水浒戏中逐渐明确了宋江的历史使命:替天行道。至元末明初,施、罗二公的《水浒传》中,玄女娘娘就可以郑重对宋江许诺,只要他“全忠仗义为臣”,“休生退悔之心”,就能“不久重登紫府”,位列仙班。

作神仙不用清修苦炼,只要生前能作个忠臣孝子,死后定能超升仙界。这几乎就是净明道主张的翻版,《净明大道说》曰:“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孝悌忠信),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仙”。⑽

——把尽忠尽孝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这与全真道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全真道是把尽忠尽孝作为达到人生终极目标的前提,因此主张干功名,“勿要贪恋功名”;讲孝道,却又视亲情为“冤业”,总之,尽忠尽孝都要有个分寸,适可而止。

在《水浒传》中,罗真人的主张倾向于全真道,而玄女娘娘则宣扬净明道,二人关于梁山事业大趋势的意见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宋元以来全真道、净明道的社会影响。

从众好汉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结局来看,玄女娘娘的主张是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罗真人明显处于优势,他的主张成为小说的主导精神。

道教对《水浒传》的影响不仅仅表现为对题材的处理,而是从整体上形成了小说的道教气质,使整部小说自始至终充溢着道家仙气,内骨子里就有股打磨不掉的神仙风格。

《水浒传》的神仙风格与元代的神仙道化剧颇相似。剧中的神仙道祖都非不食烟火的清修道人,而是更多地带有文人和隐士的思想情趣,如《黄粱梦》中的钟离权说:“俺闲遥遥独自林泉隐,你虚飘飘半纸功名进,你看这紫塞军、黄阁臣,几时得个安闲分,怎如我物外自由身。”

他们入山得道,逍遥自在,却并未忘记红尘中事,仍以局外人的冷静指点、批判、关注着局内人的命运。他们对世事人生的态度大多是愤世、出世、恋世交织在一起的。

这种入世而不入仕、出世而不忘世的精神追求在《水浒传》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小说引首即说“……兴亡如脆柳,身世类浮舟。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

第一百回又有诗曰:“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泛钓船”、“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既超然物外又心系红尘;既主张明哲保身,又惦记着以古谏今,警醒后来人,感情之复杂、思想之矛盾正与神仙道化剧中的神仙们貌异神同。

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的一句话:“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

或许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神似”,恰是一种时代心理,甚至一个民族心理的表现。

鲁迅先生曾说过“道教是中国人的根柢”,对道教精神的心理认同,我们中国人至今犹存。

《水浒传》之所以广受欢迎,与它长久以来形成的道教底蕴是分不开的。

注释:

⑴《林兰香》第三十七回。

⑵《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第34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⑶《道藏要籍选刊》第1册6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⑷唐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⑸姚燧《重修玉清万寿宫碑》

⑹⑺⑻⑽分别见《道藏》第25册798页、第24册 627 页、620页、63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⑼《高子遗书》卷五

文章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员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转发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