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之悟】
思无定契,理有恒存;文无定法,法有所宗。
写文章的方法,都是从写作原理中化生出来的,原理生规律,规律出方法,方法化技巧,正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搞懂弄通写作原理。所谓“懂”,就是解其意、知其然;所谓“通”,就是溯其源、衍其流,知其所以然。“懂”是理解,“通”是领悟,二者之间的桥梁就是思考。
●融汇之理●
所谓“融汇”,就是融合 汇聚。这一组文章,有的是把写作原理与其他领域的原理有机融合,启发读者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有的是着眼于感性认识理性化、零散经验系统化,对公文写作的经验性认识进行归总提炼,力求讲出新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写作原理。
公文写作“三七定律”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二八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在19世纪末提出的,其本义是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引申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因子通常只占少数,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只要控制住少数重要因子就能控制全局。二是要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的优先次序。
我理解,“二八定律”中的“二”和“八”,是虚数而不是实数,把这一定律运用到公文写作中,更合适的比例是“三七开”。具体来说,主要有这么一些表现:
从写手占比看,在一家机关单位,公文写得好的干部,或是认真写的干部,都只占三成左右,其余七成只是“会写”“在写”而已。
从写作过程看,一般情况下,写一篇公文所运用到的知识,70%来源于平时储备,30%靠临阵磨枪;要写好一篇公文,应该把7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做功课上,主要是收集、筛选、阅读和消化相关材料,真正运思和动笔的时间大概只占30%,所以有人说公文是“七分材料三分写”;进入起草阶段,则应该是“七分想,三分写”,七分精力用于写作构思,主要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三分精力用于落笔成文、遣词造句。如果不这样去做,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七成可能被领导打回头,或者需要再花约占初稿写作七成的精力去修改。
从写作内容看,在一篇文章中,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所占的篇幅比例大致也应按“七三开”把握。写文章必须突出重点。所谓“突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全文中占据重要位置;二是篇幅上占大头。前不久,中央巡视组对我省进行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对我们的汇报材料,明确要求写成绩与写问题(包括查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初步的整改思路和措施)大致按“三七开”把握,充分体现了巡视工作的问题导向。
还有一句行话——写领导讲话稿应该是“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要把七分劲用在领会领导意图、适应领导风格、满足领导口味上,代笔者自己的思想和风格最多占三成。否则,看起来挺好的一篇稿子,往往因为不像领导的手笔、不对领导的胃口,就是过不了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二八开”也好,“三七开”也罢,都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做事情不能平均用力,写文章不能平均用笔。
作者: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