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和理学思想的代表,是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也是人应信守、践行的八种高尚品格。遵循三纲五常,提倡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每个人行为规范的标尺,并非是封建伦理思想的“糟粕”。在当今坚持文化自信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倡导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对三纲五常的定义重新认识,并加以保护和大力弘扬,不可再妄加指责,信口诋毁了。
那么,什么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叫“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的渗入,一些洋节、洋品牌名和洋地名的兴起暴露的我们文化不自信,浅薄的文化观。我们一度简单地认为三纲五常是专制统治,压抑、扼*人们自然欲求的伦理思想,这种认识大大违背了先贤们的主观意志,。仔细分析三纲五常的深刻内涵,才知道他是提倡君臣、也就是领导、下属、同志、家庭和男女之间的礼义之道,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尊从于明智之君、慈爱之父、贤达之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当好“主心骨”。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和主次顺序。
对三纲的理解什么是“纲”?“纲”就是纲举目张。《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一个好的渔民在撒网时总是拉着渔网上的纲绳以张网,此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此“纲举目张”常常用来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以带动其他环节,这才是“纲”的本来意义。具体到“君为臣纲”上,就是说,君是社会这架大机器的关键所在,是“纲”,自然应当起关键作用,要正确地动做起来,换言之就是说,君要尽君道,要成为仁君,这样,才能统领作为“目”的臣子,带动社会这架大机器正常运转。没有任何一个字典将“纲”解释为“绝对的统治权”。当然,“君为臣纲”也具有臣服从于君的含义,但这种服从,是很自然的,只要纲举了起来,目自然就能张开,只要君尽了君道,成为仁君,臣子自然就会尽臣道。纲要举,目要张,社会这架大机器才能正常运转;而纲不举,目则不可能张,国家就一定会归于灭亡。“三纲”的根本目的是要纲举起来,目张开来,并非一味地强调“目”必须服从于“纲”。
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这里的从是依靠或跟从的意思。说明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主导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要敢于担当。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极其重要,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诿、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问题。因此才有了男人要作顶天立地男子汉,要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要有学富五车,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才智。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才会达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三纲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各有各的道德准则,君就是君,一定要当好领导,会用人,能用人,用能人;臣就是臣,一定要摆正位置,到位不越位;父亲要担当起家庭的责任,孩子要孝敬父母,丈夫要当好妻子的保护伞,妻子要相夫教子。这些伦理决不可偏颇,否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整个社会就没有了规矩,将会大乱,出现一些反目为仇不和谐的现象。
对五常“”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