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从法律的操作性这一点至少来看,它有一套对调整对象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比如诚信、善良、自卫等。我们人类一开始就奉为圭臬,比如我们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应该有诚信和契约精神,不要求双方将心比心,只要满足最基本的交易基础就可以了。例如,在我们的刑事法律中,对*人放火等犯罪行为的规定应该受到刑事制裁,这是符合我们内心深处的朴素价值观的。当然,善良并不是无原则的善良,当人们面临暴力伤害时,本能的反应肯定会有自卫行为,以达到排除伤害的目的。因此,我们的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客观违法阻却事由,自卫行为不是犯罪行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例如,法律规定亲人犯罪时,近亲属无作证义务,这是考虑到基本的人伦关系,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因此,法律不能强制要求近亲属作证。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法律不提倡高于道德底线的行为。实际上,法律与道德的分界线在道德的底线或边缘,当行为突破道德底线或红线时,就是不法行为,需要受到法律的调整和责任追究。
因为法律设定在道德底线的位置,更能普遍地调整人们的行为,从人性的弱点和克服性上纠正人们的不法行为。当然,法律设定在道德的底线位置,也鼓励引导人们向更高的道德价值追求。例如,民法上的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是社会所提倡的正能量,当实施这些行为的人受到损害时,如果没有第三方造成损害,或者第三方无法赔偿损失,或者一方应当适当补偿见义勇为者的损失,法律会保护他们的权益。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正因为如此,法律才有调整行为的普遍性标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正因为如此,法律才会成为民众应该向道德较高标准靠近的引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正因为如此,法律才有普遍遵守的现实效果。这就是法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