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清明节去扫墓时,家长们总会不厌其烦地和我们念叨先人的生前事迹,我们也常常听得颇为感动。因为,课本上讲的伟人事迹距离我很远,而父亲说的人物却近在眼前。
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不一定能做到;但祖先能做到的事情,我觉得我也能做到。
这个想法其实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个词,更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通俗民谚。
例如,某某家的儿子考上清华大学了,其祖上几代人都曾当老师搞学问,就会被人认为是理所应当;而牧羊人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一准会有人说“祖坟上冒青烟了”云云,这样的情况多不胜数。
所以后世才会流传朱元璋开国一统之后,为巩固统治,曾有意续家谱于宋朝大儒朱熹之下,这虽是后人的无端揣测,但从某种角度上,也说明了祖先信仰是中国人心中的共识。
中国人崇拜祖宗,因为在国人的概念里,祖宗是根,是本,如果忘记了祖宗,那就是忘本,而忘本是最被国人所鄙夷的。所以,我们总会记得祖宗说过的话,像《论语》、《道德经》这样的圣人留下的话,更是代代相传,成为被世世代代推崇的至圣名言。
《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祭祀与征战是头等大事。而在无数个平凡家庭里,回溯已经逝去的漫长时间,为记忆里渐行渐远的先人上一炷香,也是中国人在一点一点捋清自己身上的根脉。
原野上的新坟旧冢之间,升起袅袅青烟,火盆里燃烧的火光是两个世界之间的沟通方式。哀伤亲人的离去,但又不过于哀伤。
活人在坟前讲述现世生活,有人诉说生活的不幸,也有人报喜,告知先人家里有孩子刚考上大学,或向祖辈禀告家族中又添的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