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春花秋月的含义,春花秋月何时了古诗的意思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11-13 00:02:42

古诗中春花秋月的含义,春花秋月何时了古诗的意思(1)

春花秋月何时了

——咏秋月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于丹教授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中说:“说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让我们只选取一个最典型的,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这话不错。不过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只有秋月最受诗人的亲睐。“春花秋月何时了”,古往今来,“秋月”是一个吟不完的话题,牵扯多少诗人的情丝,引起多少词客的偏爱!

在爱月的诗人中,当首推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的咏月诗歌有二百多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代表了我国古代诗人咏月诗歌的最高成就。从早期的《峨眉山月歌》,到《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等,诗人的一生以明月为伴,诗人的创作也因明月而生辉。

在李白的咏秋月诗中,小诗《静夜思》可谓家喻户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短短的二十个字,就把月光和故乡、天上和人间、浪漫和现实,连在了一起,直白而典雅,通俗而隽永。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的,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秋月温柔如水,极易勾起人们的幽怨情思。李白的《玉阶怨》,把这种情思表现得含蓄隽永: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虽题名标有“怨”字,诗的字面上却全不见“怨”字。主人公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从夜色之浓,伫立之久,可见怨情之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诗人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

再看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有一位爱月的词人,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后主短短的一生,从南唐到北宋,从皇帝到囚徒,“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后主的词,千古传诵,王国维先生喜欢他的词,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从少年风流的才子,贵至九五之尊的皇帝,贱到亡国的阶下囚徒,李煜的一生,见过多少明月滋味?

在一首名叫《捣练子》的小词里,李煜写道: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一点一点的寒砧捣衣声,伴着月色,断断续续传到枕上。枕上焦虑无眠的人,不禁抱怨着夜晚过长,砧声太吵,抱怨月色侵入帘栊,而一片真实的心事又无可言说,一如他在《相见欢》里无言的一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个时候家国人生中的圆满一去不返,眼前夜空所见也只是如钩的新月。在“寂寞、梧桐、深院”后面,用了一个动词“锁”。一个寂寞冷清的院子,分割开李煜和不属于他的世界,被“锁”住的,唯有寒意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法释然的是往事,无法把握的是今天,此情此景,明月依旧,难言滋味只在心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终于,从少年时的爱月,到中年寂寞时的月色相随,一直到情殇恨月怨月,李煜以一首绝命词完成了自己对月亮的咏叹。这首词一开头,他就责难“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是个完啊?想想当年春风,他遍拍栏杆、情味切切的时候,多么希望清风常在、明月常圆;而在今天,身为异地囚徒,面对良辰美景,他已经没有欣赏的心情,只有无法承受的不耐烦,劈空发问——“春花秋月何时了”?一个人的心要被亡国之恨折磨到何等程度,才会问出这样无理的一句话?“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自顾自随着季节灿烂着、美丽着,怎么会知道我那些锦绣年华的往事?不堪回首往事的时候蓦然观明月,知道不堪回首月明之中,偏偏明月照彻故国江山!

异地的明月,照耀着故国的江山。同沐一片月色,当年的那些亭台楼阁应该还在,离开不久,颜色应该还鲜艳吧?它也随着江山容颜的更改一点一点地老去了吗?颓败了吗?这番浩荡愁思,除非一江汹涌春水,再也无可比拟!

据说,宋太宗因为看了这首词,才给李后主下了牵机药,使李后主四十二岁的生命断送在异国他乡。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王国维先生赞叹李煜的词是“所谓以血书者也”,这一首词就是他的“血词”的代表。这不是用笔尖蘸墨写出来的闲情小品,这是用自己的血泪伴着明月春花传递出的愁思。

人间缭乱,许多心事,更何况,他告别的是李唐的家国江山。

诗歌中,这样的别情如此哀怨,又如此美丽。其实,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美丽的忧伤,可堪品味,可堪沉溺。明月是这种美丽忧伤的最好伴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