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对比描写,送东阳马生序第二段哪个好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12-20 03:00:12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 》、《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①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②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①庋(guǐ):放置、保存。 ②蟫(yín):指蛀食书籍的蠹虫。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_______ 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无论:_____

③姑俟异日观 俟:_______ ④其切如是 是:______

10.答案:(1)把 (2)不要说,更不必说 (3)等到 (4)这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1.答案: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12.两文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2分)

12.答案:(1)少时家境贫穷,但都想着读书;(2)都向有书人家借书,勤奋读书;(3)最终都有所成。

13.两文的体裁和写法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2分)

13.答案:甲文为“序”(或临别赠序),作者通过现身说法来叙述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乙文为“说”(或议论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点,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珍惜年少时光,发奋学习。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递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②之缘,已在文字中矣。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③声韵④.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⑤赋,夜课书,又课诗,不遑⑥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⑦.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⑧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自悲矣。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宿昔:以前。③谙识:熟识。④声韵:赋诗的声韵格律。⑤课: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⑥遑(huáng):闲暇,空闲。⑦胝(zhī):老茧。⑧瞀(mào)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译文】我出生才六七个月时,乳母就抱着我在屏风旁玩耍。她指着屏风上刻着的“无”字或“之”字给我看,我当时虽然嘴里不能说出来,心里却已经默默记住了。后来再问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即使试上十遍百遍,我都能指它们出来,不会有什么差错。而我一向有的读书的缘份已注定在识文断字之中了。等到我五六岁时便学习写诗,九岁时已熟识声韵之学了。十五六岁时,我才知有考取进士可登仕途的事情,更加严束自身,刻苦读书。二十岁后,在考取进士可登仕途的事情,更加严束自身,刻苦读书。二十岁后,在白天学习赋文,在夜里学习书法,间或着学习诗歌,没有空闲时间睡眠和休息。以致到了口舌磨出疮,手肘磨出老茧的地步。少壮之时,体态瘦削,还没有老,就早早的齿衰发白,看东西总是恍恍惚惚,瞳仁里好象有蝇乱飞、珠摇晃。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创作造成的,自己也感到很悲哀。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援疑质理 援( ) ②白玉之环 腰( )

五六岁 及( ) ④又课诗 间( )

(1)①引 ②腰佩 ③等到 ④偶尓

⑴ 【解答】①句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②句意: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腰:腰佩、、 ③句意:等到五六岁。及:等到、、、④句意:偶尓也学习做诗。间:偶尓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书假余/皆以美于徐公 B.每假借于藏书家/咨臣以当世
C.乳母抱弄书屏下/欲有求我也 D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2)B

(2)A.句意: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都认为我比许公漂亮。.以:因,因为/认为,以为。、、B.句意: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向我咨询当今的时事。之:皆为结构助词,译为“的”。、、、C.句意: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是想要有求于我。于:介词,在/介词,向。、、D.句意:还未及年老却已经牙齿脱落头发变白/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而:表转折,可是/表并列。故选:B。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

(3)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②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

(3)①重点词有:以:因为 足乐:足以快乐 口体之奉:吃的穿的 若:比得上 句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②重点词有:虽:虽然 口:口头上 已:已经 识:记住 句意: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

(4)①甲文中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豪华生活?

②乙文中“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①甲文写同會生的“豪华生活”,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从读书中获得巨大快乐(或突出“我”求学的艰辛)。

②乙文“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这一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地刻面出作者读书的勤奋刻苦程度。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作用。①本题应结合“我”“缊袍敝衣”的境况和“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想法,从对比手法的作用来分析作答。②本题应结合前后文作者:对自己苦学的记叙和作者“盖以苦学力文所致”的总结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5)甲、乙两文都写了作者的求学经历,体现了他们哪种共同品质?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体现了他们勤奋刻苦这一共同的优秀品质。启示:历来取得成功者,大都是用自己刻苦努力换来的,我们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应当像他们一样,勤奋刻苦的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本题有两问,两文作者的共同品质可从“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和“盖以苦学力文所致”两句中总结出来。第二问围绕二人的优秀品质,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孩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绍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自秦、汉以来,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①,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②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③,以为己有。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节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

注:①【苟简】草率简略。 ②【倍蓰(xǐ)】一倍、五倍。概指数倍。③【膏味】甘美的滋味。

【译文】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既加冠 公择既已涉其流 既克 既往不咎

B.益慕圣贤之道 书益多 有所广益 精益求精

C.穷冬烈风 供其无穷之求 欲穷其林 穷乡僻壤

D.求而不得者也 幸而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怡然自得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利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之后我有了更多的见识。

理解:宋濂年幼时不畏难,读了很多书,成年后外出求师城恳请教,使他学有所成。

【乙】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翻译: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道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理解:宋濂认为自己功成名就,能位列公卿、四海称名,更应谦恭抑己,虚心做人。

【丙】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翻译: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

理解:李公择把书放在僧房中,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读到书,满足更多人读书的需求。

3.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B.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C.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D.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1.A (2分) 2.丙 (2分) 3.B (1分)

13.甲乙两文都谈到了读书,宋濂幼时和老儒学者少时都采用了的读书方法。甲文中宋濂将自己与太学生的学习条件对比,突出了对学有所成的重要作用;而乙文中李公择“”的读书表现与学者、后生科举之士不同,表明了李公择能把所读转化为学养的原因。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的启示是。(4分)

13.①示例:抄书 ②示例:专心 ③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

④示例:我们现在不愁无书可读,但不能拿书当摆设,要用心读书,深入钻研,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共4分。共4空,每空1分。第③空,有错不得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年有裘葛之遗(wei),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释】①卒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垆:酒家的代称。

【翻译】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有的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21.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2分)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 (2)手不释书 释:( )

(3)岂他人之过哉 岂:( ) (4)以一骡二马 以:( )

(1) 遗:(给予、赠送) (2) 释:( 放下 ) (3) 岂:( 难道 ) (4) 以:( 用)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

(2)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2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受到怎样的启发。(3分)

——我们青少年学习时,要把心思用在读书、学习上,要专心致致,一丝不苟,不能心有杂念和别人在生活方面和别人攀比。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韩愈《师说》)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是老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 (2)礼愈至( 周到 )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授 ) (4)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C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

要点与评分:能结合文段内容及学习经历表述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有据,表达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康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之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楼?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改动)
【注】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②训:教诲,教导
【甲译文】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乙译文】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这确实很让人奇怪!你这次去,目的是求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不必去在乎交友应酬的事。你带去的费用,也是足够用一年多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你假如花在了应该用的地方,即使一天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不过你不应该是像这样的。何况这样的浪费,必定不是花在饮食起居上,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费的。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一定先让他的内心受苦,让他的身体受饿受累,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会有所作为。你倚仗有父亲我的保护,不需要这样,但是你应当知道劳动的艰辛,尽你求学的本分。如果不这样,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你现在这样,我今后可能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曾写信告诫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怎么就忘了?光阴可贵,求学不易,这中间的甘苦,你应该自己去体会,不要辜负老人的一番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冻之患矣 馁:( ) ②诸人而后见也 :( )

③余京师 :( ) ④甚可怪 是:( )

(1)①饥饿;②借;③朝见;④这。
(1)①句意为:没有冻饿的忧虑了。馁:饥饿。②句意为: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假:借。③句意为: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朝:朝见。④句意为:这确实很让人奇怪。是: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_

A.皆集此 种植之利有大此者乎 B.不必若余手录 吾妻美我者

C.之论辨 蹴尔而之 D.言和色夷 人不知不慍

(2)B
(2)A.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C.第一个“与”,同;第二个“与”,给。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D.第一个“而”,表示并列;第二个“而”,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B。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今诸生学于太学”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帝感其诚。 C.谘臣以当世之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C
(3)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辨析。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结合句意来判断。
例句:句意为: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倒装句,状语后置。A.句意为:莲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B.句意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被动句。C.句意为:拿当时的大事询问我。倒装句,状语后置。D.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省略句。故选:C。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撰长书以为贽。
②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
(4)①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②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
(4)①句中重点词有:撰,写;以为,作为;贽,礼物。句意为: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②句中重点词有:何,为什么;携,带去;皆,都;散尽,花完。句意为: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
(5)【甲】【乙】两文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

(5)甲: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希望儿子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结合乙文内容,从“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中可知,作者写信的目的是希望儿子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据此得出答案。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无多,往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穷。虽生知安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选郑《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注】①济:对事情有益。②方寸:指人的内心。③生知安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④洒然:畅快的样子。
【译文】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为才能,其实这个最不顶用。就在眼中看了一下,心中匆匆而过,根本用不了多少心神,这样看来看去根本来不及,就像看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从古到今,过目就能背诵的人,他们又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读过多少遍,书里隐藏的细微含义,越读越明了,越钻研越深入,越读越没有穷尽。虽然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都勤学苦练,下足功夫。苏东坡读本书都不用读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读得很辛苦,东坡却洒脱而丝毫不觉得苦。难道就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而把书丢下不管了吗?只有虞世南、张雕阳、张方平平生不再读书,之后就再没有好文章了。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B. 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C. 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D. 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6.(3 分) D
7.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录毕,送之 走: (2)礼愈至:
(3)读《易》至韦编三 绝: (4)老吏之 苦:
7.(4 分, 每空 1 分) (1)跑 (2)周到 (3)断 (4)以……为苦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8. (1)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2)自古以来看一眼就能背诵的人,有谁(能) 比得上孔子呢?
9. 甲乙两文内容都和学习有关,但侧重点不同。请概括并简要分析。(5分)

9.甲文侧重强调勤奋、 虚心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勤奋求学和成年后虚心求教终有所得的经历来说明的。(3 分)
乙文侧重强调反复阅读、 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将孔子、 苏东坡与虞世南等人不同的读书经历和收获进行对比加以说明的。 (2 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见足下①中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②。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③耳。(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译文】我看见您题写的字,认为这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写的)。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庭坚我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吃的穿的都很窘迫。即使知道应该早些向先生请教学习知识,然而母亲老迈,不得已就先做了官。因而年轻的时候,能够在学习上用的功夫不过十分之五,而做官的时候,能够学习的功夫就只有十分之三了。所以我的学问就衰退不进步,至今落后在各位之后了。我私下看您天资超强,上有双亲可以依赖,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如果在道德和学问上多下些功夫,所达到的高度不仅仅

是这样吧。不是敢说您现在所拥有的成就不值得在众豪杰面前称贤,但还是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所以为您的岁月感到惋惜啊。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窘衣食 皆以美徐公 B.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公问其

C.而从仕之日学之功十三 所识穷乏者我与 D.有亲以为之依 吾谁与

10.D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11.(1)抄录完毕,跑去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 。

12.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13.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3分)

(1)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___________ ,对他提出的希望是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3.(1)宋濂:勤奋好学;诚信。(2)学业上没有古人优秀 珍惜时间(或努力学习)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宣子①忧贫,叔向②贺之。宣子曰:“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③无一卒之田④,宣其德行,顺其宪则,诸侯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郤昭子⑤,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侍其富宠以泰⑦于国其宗灭于绛⑧,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赖子存之。”(选自《国语·叔向贺贫》)

【注释】①宣子:即韩宣子,晋国上卿,又名韩起。②叔向:晋国大夫。③栾武子:栾书,晋国上卿。④一卒之田:即百顷土地。上卿享受的待遇应该是五百顷田地。⑤郤(xì)昭子:郤至,晋国卿。⑥公室:国库。⑦泰:骄横。⑧绛:晋国的国都。

【甲文】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文】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你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顷土地,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极其骄横,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媵人持沃灌(热水) B. 公卿之后(跟随)

C. 诸侯之(亲自) D. 起也将(灭亡)

【答案】8. C

【8题详解】C.句子的意思是: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亲:亲近。故选C。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9.(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2)宣子正为贫穷发愁(忧虑),叔向向他道贺。

【9题详解】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处其间:生活在他们当中;略无:一点儿没有;慕艳:羡慕。(2)忧:忧虑,形容词意动,为……忧虑;忧贫:为贫穷忧虑;贺:祝贺,道贺;之:代词,他,指韩宣子。

10. 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侍 其 富 宠 以 泰 于 国 其 宗 灭 于 绛

10. 侍其富宠/以泰于国/其宗灭于绛。

【10题详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极其骄横,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故正确的断句为:侍其富宠/以泰于国/其宗灭于绛。

11.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中作者与同舍生求学条件相差悬殊,他却能保持内心充实和强大,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将栾、郤两个家族的兴衰作对比,用“_________________”道出郤昭子家族衰败的原因。(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

11.①. 以中有足乐者(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可) ②. 唯无德也(答“侍其富宠,以泰于国”也可)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提炼。题空一:根据“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提炼:以中有足乐者;题空二:根据“侍其富宠,以泰于国,其宗灭于绛,唯无德也”提炼:侍其富宠,以泰于国或唯无德也。

★【甲】余幼时即学。家贫,无从致书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摘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事扶风班彪。好博览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摘自《后汉书•王充列传》)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是从魏郡元城迁徙来的。王充少时丧父,乡里都称赞他的孝顺。后来到京师,在太学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他喜好博览群书而不拘守章句。家贫没书,常到洛阳市集中走动,阅读那里卖的书,看一遍便能背下来,于是博通各种流派及百家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在州郡担任过功曹,因为多次劝谏长官,意见不合离去。

19.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从致书观 请军礼见 B. 俟欣悦 一犬坐于前

C. 仕郡功曹 岂能暴涨携之去 D. 好博览不守章句 濯清涟不妖

19. D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来/用。B.代词/其中。C.担任/被。D.表转折/表转折。故选D。

20.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余幼时即学 嗜:( ) ②尝百里外 趋:( )

③其先自魏郡元城焉 徙:( ) ④事扶风班彪 师:( )

20.①. 爱好 ②. 快步走 ③. 迁徙 ④. 以……为师

2.①句意为: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嗜:爱好。②句意为: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趋:快步走。③句意为:他的祖先是从魏郡元城迁徙来的。徙:迁徙。④句意为:拜扶风班彪为师。师:以……为师。

21.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21. ①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②看一遍便能背下来,于是博通各种流派及百家的学说。

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①重点词:以是,因此;假,借。译为: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②重点词:辄,就;遂,于是。译为:看一遍便能背下来,于是博通各种流派及百家的学说。

22. 宋濂与王充都“家贫无书”,但他们读书的途径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2. 宋濂通过借书、抄书来读书;王充到书市看书。

2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文中找到宋濂和王充解决读书的方法即可。由“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宋濂通过借书、抄书来读书。由“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可知,王充到书市看书。概括作答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与徐甥师川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题)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①奉议:官名。

【译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 (2)非天质之卑 卑:( )

(3)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 诚:( )

7.(1)给予,赠送 (2)低下 (3)确实,的确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B.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C.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D.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8.D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9.(1)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2)读书时先要将房间打扫干净,点上香,使精神(注意力)不分散。

10.【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3分)

选文

关键信息

学习建议

前提条件

【甲】

业精德成

①_________

热衷于学习

【乙】

养心探道

第一条建议:②_____

第二条建议:③_____

全身心投入学习

10.①专心致志地学习 ②要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③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含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中①。(2)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②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③,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为尉于剑浦④。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 (选自欧阳修《送杨寘序》,有删减)

[注]①官声数引:几首乐曲。宫,与下文中的“羽”同为古代五音之一。②写:宣泄。③杨君:即杨寘(zhì)。④剑浦:今福建南平。

【译文】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

(1)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 (2)衾拥覆 (3)尉于剑浦

6.(1)背(背着) (2)用 (3)做,担任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冬烈风 悲守庐(《诚子书》) B.无肥滋味之享 陶后有闻(《爱莲说》)

C.予有幽忧之疾 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D.少又多疾 年九十(《愚公移山》

7、C (A.极/穷困;B.新鲜/少;D.并且/将近)

8.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B.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C.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D.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8、B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9.(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2)长时间之后,我感受到了弹琴的快乐,不觉得身体有疾病。

10.甲、乙两文同为赠序,都是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劝勉他人,但目的不同:甲文劝勉马生(1),乙文劝勉杨君(2)。(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4分)

10.(1)勤奋刻苦、专心学习(2)通过弹琴平和心态、调养身体

★【2021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题 】

(甲)当余从师也,负箧或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衾拥覆,久而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之,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作,启封,公也,人始识公,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甲】当我外出求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隆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着热水浇洗,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可供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照人,如同神人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美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参与到君子的行列,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下的人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为卫使养马,(刘宣)日夜在马棚里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这件事。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老师对此感到惊奇,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于是优待刘宣。不久,(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很惊讶,认为这肯定是山林中的老儒生的文作,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这才开始认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显著了。

12.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两处)。

吉 安刘 公 宣 代 戍 于 京 师 龙 骧 卫

12.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 (2)日夜在马棚里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这件事。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在断句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句中的断句标志词。“吉安刘公宣”作主语,其后应断开;“于京师龙骤卫”作地点状语,其前应断开。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右备容( ) (2)同舍生皆绮绣( )

(3)师惊之( ) (4)启封( )

13.(1)气味,这里指香气 (2)通“披”,穿 (3)对……感到惊奇 (4)等到

1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实词含义,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注意“被”是通假字,通“披”,穿的意思。
14.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衾拥覆/语使 B.久而和/公也

C.当余从师也/谓必山林老儒作 D.足肤皲裂不知/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14.B
14.A.介词,用/介词,把; B.都是“才”的意思;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驿/结构助词的;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故选B。
15.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15.(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以:因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厩:马棚。初:起初。
16.甲、乙两文内容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中,宋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乙文中,刘宣“昼夜读书厩中”,比较分析可知,宋濂和刘宣都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读书,终有所成。

16.宋濂和刘宣两人都专注勤奋,刻苦读书,终成大器。如甲文中“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谷中”,乙文中“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甲】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王冕僧寺夜读 )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8. 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录毕,送之(行走) B. 同舍生皆绮绣(同“披”,穿)

C. 策映长明灯读之(持,拿着) D. 安阳韩性闻而之(诧异,对……感到惊讶)

9.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是人多书假余 冕因去,依僧寺居 B. 门人弟子填室 暮归,忘

C. 足肤皲裂不知 安阳韩性闻异之 D. 况才过于余者乎 父怒,挞

8. A 9. B 10. C

10. 下面对以上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①段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B. 甲文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充实与强大。

C. 乙文中,王冕因为“听书忘牛”遭到了他父亲的鞭打,后来变得有些痴呆。

D. 乙文中,王冕“僧寺夜读”,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好学不倦的可贵品质。

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甲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1. (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021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题】

【甲】余幼时即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②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③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④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⑤众人矣。”(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释】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稍稍:渐渐。④环谒:四处拜访。⑤泯然:消失的样子。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 B.尝百里外(动词,快步走)

C.未识书具(副词,曾经) D.日仲永环谒于邑人(动词,同“攀”,牵)

8、A、、、

9.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C

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及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余幼时即嗜学”一句中的“嗜”指特别的爱好,暗含着学习成癖、欲罢不能之意。

B.【甲】文中的“我”是一个勤奋、好学、恭敬虔诚的人;【乙】文中的方仲永是一个少时天资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平庸无奇的人。

C.对联“五岁作诗弱冠渐平庸,谁之过?天资为赐后天须勤奋,学为先”体现了【乙】文的主旨。

D.你要写一篇谈学习的演讲稿,【甲】【乙】两文的事例均可作为支撑“学习促进我成才”这一观点的正面材料。

10、D

11.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4分)

11.①(4分)(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尝”“先达”“叩问”各1分,通顺1分;尝:曾经;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问:请教)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分)

②(4分)从此,(大家)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自是”“立”“文理”各1分,通顺1分;自是:从此;立:立刻;文理:文采和道理。符合大意即可酌情给分)

【★】2021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甚奇之,亲为之冠。在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注】①刘(瓛)(huán):南朝齐人。②芒屩(juē):草鞋。

【译文】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瓛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瓛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大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每假借藏书之家 所欲有甚生者 B. 不敢出一言以问妻妾

C.芒屩布衣 人过 D.母孝谨 无大小

8. C(都是“经常,常常”的意思。A.向;比B.回复,反驳;再,又D.侍奉;事情)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甚奇之,亲为之冠。

9.(1)抄写(抄录)完毕,跑着把书(它)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2)刘认为他很奇特(认为他很不同寻常或对他感到非常奇特),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10.年未弱冠/闻沛国刘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求书之难和 之难。

(2)乙文画线句运用了 写法,使范缜的形象更丰满。

(3)请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宋濂和范缜品质的异同。

11.(1)求师 (2)对比(3)共同点:勤奋(刻苦) 不同点:宋濂诚信,尊师(恭敬、谦卑);范缜孝顺,内心强大(精神强大、不攀比、独得其乐、苦中作乐、意志坚定)。

【乙译文】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大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选自《列子》)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计日还 以.身作则 全力以.赴 相濡以.沫

B.以书余 狐假.虎威 弄假.成真 不假.思索

C.跳往助之. 置度外 不速之.客 泰然处之.

D.聚室而谋. 不而合 你 与虎谋.皮 不相为

1.(2分)D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翻译:有时遇到先达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来辩解。

理解:宋濂问学时遇到先达严厉的斥责,不敢反抗,只能忍气吞声,多年后回忆起来仍流露出对先达的不满。

【乙】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翻译: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

理解:宋濂外出从师学习极其艰难,山高路远,天寒地冻。这样恶劣的环境也不能动摇他求学的决心。

【丙】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翻译: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理解:愚公妻子的语气充满嘲讽,她认为愚公年老体弱,甚至连土石都不知道放在哪里,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

2.乙

3.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说实现志向要靠实干。请你阅读甲、乙两文及下面材料,说明宋濂、愚公和岳飞实现志向的行动有哪些。(4 分)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取材于《宋史·岳飞传》)

3.答案示例:愚公用简陋的工具坚定地率领子孙移山;宋濂在求学过程中,抄书学习,百里问师,战胜饥寒,克服各种困难;岳飞勤奋读书,刻苦学射,练就本领。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逸)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精骑集》序(节选)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常常就能熟记。默写文章,也没有什么差错。可后来依仗记忆力强自己放纵自流,喜欢和一些能言善辩好饮酒的人交游。一个月中,也没有几天时间看书。因此,我虽然记性好,却常常因为不勤奋而荒废了学业。

近几年来,我常告诫自己要发愤读书,对以前的所作所为很是后悔,可精力耗损,恐怕不如过去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从头至尾看几遍,可合上书后心中一片空白,就再也记不起文章内容了。因此,我虽然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唉!毁坏我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这两件事呀!

【简评】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乘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荒废学业。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走送之 ( ) (2)援疑质理 ( )(3)然负此自放( ) (4)故虽有勤苦之劳( )

20. (1)跑。 (2)询问。⑶但是,可是。 ⑷劳累。(每词1分,共4分)

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21. ⑴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2分〉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⑵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2分)

2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22.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每问1分,共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李侍郎绂((fú)),性聪慧,少时贫寒,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①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译文: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借贷在邻居。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库中的旧收藏有《永乐大典》,您都读的。同事拿书架上所有,抽用难公,没有不立刻回答,人都惊骇。

1、解释系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 ②援疑质理 ( )

③少时贫寒,无赀买书( ) ④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 )

更加;——引、提出;——通“资”,钱财;——使……为难

2、翻译下列语句。(4分)

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2分)

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

3、谈一谈乙文中李绂和甲文中宋濂在生活和性格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生活上,两人都家境贫困;性格方面都勤奋好学

4、请结合甲乙两文中人物的经历,谈谈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应该怎样做。

答:必须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求教的态度要诚恳。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1-25题。(14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3)还次蒲州驿 ( ) (4)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

21.(1)同“披”,穿;(2)破;(3)停留,住宿(4)咨询或询问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烨然若神人 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足肤皲裂而不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时人莫之知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则天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22.D(2分A.“炸然”的“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信然”的“然”是代词,这样。B.“而不知”的“而”表转折:“登轼而望之”的“而”表顺承。C.“莫之知”宾语前置,“之”代词,代张嘉贞;“行道之人”结构助词,的。D.两个“异”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2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分)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23.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2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24.(1)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关键词“中”“不若”译对1分,大意准确1分。共2分)

(2)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关键词“具”“对”译对1分,大意准确1分。共2分)

2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存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____。

(2)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________的特点。

25.(1)“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时大意正确即可,1分)

(2)才能超群。(扣住“才能”来概括,大意相近即可,1分)

二 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16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 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 乙】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去跟从胡瑗学习。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 。恰逢福唐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 ,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获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所造诣/人莫测也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D.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5.D【解析】应停顿为“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6.解释下列加点定的词语。(4分)

(1)主人日再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 (4)会福唐刘彝赴阙:

6.(1)两次(2)通“披”,穿(3)听说(4)恰逢,恰巧遇到【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1)(2)是课内文言文中的内容,学习时注意识记、积累。(3)(4)是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可结合课内文言文内容完成。比如,“闻”可联系《醉翁亭记》中的“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会”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和《口技》中的“会宾客大宴”。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B.①久而乃和 ②光谓斯人神清气和

C.①乃归葺小室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①所造诣人莫测也 ②夫大国,难测也

7.B【解析】A项中的“从”都解释为“跟从”;B项中的“和”可解释为“暖和…‘平和”;C项中的“归”都解释为“回家”;D项中的“测”都解释为“揣测(预料、推测)”,故选B。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译文:

8.(1)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2)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翻译时,应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相关的特殊句式。

9.【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 ,【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 。(2分)

9.刻苦勤奋 高洁操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的把握。完成时,应先在文中找到两段文章中人物的共同特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