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墨迹,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本来打算继续推送“时文选读”,行测院高院突然说,抖音上《送东阳马生序》火了。我一脸问号:文言文也能火?但大概也能猜到,大家是对“寒门难再出贵子”起了共鸣。
一 寒门难再出贵子吗
现在,有一种声音:寒门难再出贵子?言下之意,曾经,寒门还相对比较容易出贵子,不然不会有“寒门贵子”这个词了。
我们常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往往有口无心。其实,“寒门难再出贵子”能引起一些人的共鸣,《送东阳马生序》突然火爆抖音,都说明,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切切实实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而教育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领域。
大家的共鸣,说明全面脱贫之下,可能还有部分返贫,还有部分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存在;但更多的,可能是像《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一样,是回想当年心酸艰难的求学之路,感慨万千,劝后学、后生们珍惜如今的幸福课堂。
这样的感慨,反而说明大部分人至少已经衣食无忧,否则哪有闲情刷抖音来共情。
二 寒门依然出贵子
我又想到黄国平博士,前一段时间,他2017年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突然走红网络。为什么突然走红?我们对比一下《送东阳马生序》和这篇“致谢”的求学部分,就有答案了。
先看《送东阳马生序》的开头部分:(文言预警)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意思是,小时候好学,但家里穷,只能借书、抄书读,手都冻僵了。其实,算不上特别苦,我小时连书都借不到。
对比黄国平的“致谢”: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再看宋濂跟随名师学习的过程: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意思是,顶风冒雪,脚都冻裂了,四肢僵硬,差点没缓过来;同学们衣马轻肥,自己衣不蔽体,但自己一点不羡慕。
再对比黄国平: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宋濂的苦基本也就这些,而黄国平的苦还远远不止: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这样的寒门子弟,还有黔西南州的刘秀祥,还有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
他们都远比宋濂贫寒,而他们也都从贫寒中走了出来。我们不是要比谁更惨,而是要说明,寒门依然出贵子。
三 寒门不必出贵子
其实,我还想说,寒门出贵子固然好。但今天,寒门不必非要出贵子。一层意思是,现在的出路比以前更多,门路比以前更广;另一层意思是,在今天,不必显达富贵,不必出人头地,不必光耀门楣,有一技之长,择一业而栖,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就像钟芳蓉。2021年,钟芳蓉因为以文科676分的优异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引发热议。寒门学子,冷门专业,看似“雪上加霜”,其实青春正燃。每一门学问都需要守望者,每一种文化都需要守夜人。外人关注的是冷与热,学人心系的是传与承。考古考古,考的是古文明,是古代中国,追寻的是文化血脉,探究的是历史源流。夏文明是否存在,需要考古的证明;商文明的被证实,也有赖于安阳殷墟考古,汉字最古老的形态甲骨文的出现,也是由此而被世人所知。我们怎么能说这样的专业是冷门专业,怎么能质疑最优秀的年轻人投身这样伟大的事业?之所以热议,是有些人还固守“寒门出贵子”的思维模式。我反而觉得难得:一方面,主流支持钟芳蓉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时代允许钟芳蓉做出这样的选择。
所以,寒门不必出贵子,不必须,也不必要,这背后有一个时代的强力支撑。
四 时代的伟力
不管是明代的宋学士也好,今天的黄博士也好,从他们身上,我们都看到了逆境的磨砺。物质的贫寒不一定能磨损一个人,但精神的贫瘠却很容易毁掉一个人。
当然,从黄国平、刘秀祥这样的时代之子,我们更看到了改革的红利,发展的红利,看到了时代的伟力,知识的伟力。
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教师”、“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刘秀祥,家境甚至比黄国平还贫寒。上大学期间,为了省住宿费,睡了一年猪圈。刘秀祥在走出大山后,又回到大山当了老师、校长。因为他深知,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要用教书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刘秀祥说:“所有读书的人都有一个梦想,都想考大学,都想跳出这个大山,都想改变这个生活方式。”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股力量,同样也让我们在无力时有力,颓丧时奋起,抱怨时汗颜。而这力量之源,正是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可以改写命运、过去可以现在可以将来依然可以的信念。
五 未来的消息
最后,让我们重温黄国平博士那篇“致谢”的开头和结尾。对我们来说,这是来自现实的声音;但对还在求学路上的“冰花男孩”们来说,这也是来自未来的消息,而且是好消息。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