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问题出在韦东奕答辩PPT最后一页中的“聆听”这两个字,大V认为他用词不当,简直就是闹笑话。而理学教授林校长当年闹笑话,则是因为他在北大120周年庆演讲时读错了一个词——将“鸿鹄志”读成了“鸿浩志”,后来网络持续发酵,林校长不得不出来道歉。
不过说句实话,我以前见到的90%的PPT最后结尾都是用的“谢谢聆听”、“感谢聆听”来致谢专家或领导。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统计一下。其实我也是在刚刚才意识到这个词确实可能用得不对。
后来,我也仔细查阅了一下,原来“聆听”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敬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演讲者自己用这个词,就代表将自己放在了尊者、长者的位置了。比如“聆听教诲”这个词,就是蕴含着晚辈对于长辈、下级对于上级的尊敬之意。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这个聆听只能是动词,主语是说话人自己。因此,“感谢聆听”这个不管怎么说,句法是有语病的。
那么,用“感谢聆听”错了,那应该用什么词合适呢?为了避免歧义和误解,我的建议是在PPT最后用“感谢观看”,然后PPT的演讲者在结尾时口头表示“感谢诸位听我讲解”就可以了。这让我想起“拜读”这个词,很多人也将其误用成了敬词,实际上“垂阅”才是敬词,“拜读”是谦词,完全给用反了。
拜读了您的大作,受益匪浅!
感谢您百忙之中垂阅我的自荐书!
然而,现在很多人包括不少有学识的大学生甚至教授都将其误用为谦词了,这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所以,当我发现韦东奕教授用词不当时,我也不太惊讶,毕竟他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过英语考试很难,所以至今不愿意出国。
其实,即便是一个天才,他也有认知的短板,而且面对如此坦诚的一位天才,我们为什么要去苛责?
对于韦东奕的“用词不当”,评委真的会不高兴吗?严肃点说,你以为韦东奕教授对评委说“感谢聆听”,评委真的会不高兴?
我的答案是根本不会。
首先,我认为评委们多半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数学领域的学术型比赛答辩现场,所以评委们都沉浸在数学世界和韦东奕的研究成果中,估计感叹人才难得都还来不得,怎么会不高兴呢?
其次,很多人对数学大神韦东奕都有一些了解了,知道他为人朴素纯粹、不善言辞,常常因为沉浸在数学世界而忽略其他很多细节,这一次也算亲眼目睹韦东奕的“不拘小节”和“不善言辞”,所以评委们还会在意这个小错误吗?
显然,即便是有评委发现韦东奕用词不当,也不会有什么不悦,毕竟哈佛大学都愿意为他打破传统,可以直接免试入职,人家最后选择留在祖国为国争光,还想怎样?
写在最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经我一直以为像孔子、老子这样圣人一定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实际上我读了《论语》、《道德经》后才发现他们的思想虽然博大精深,惠及后人至今,但依然存在认知短板,以及时代的局限性。
在我看来,很多人之所以会对韦东奕教授指指点点,本质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已经将他“神化”,然而他根本就不是神,自然也会有各种“不完美”和“小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