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汉代玉器按照其功能划分,分为四类,即礼器类、装饰器类、生活器类和葬玉类。
而礼器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有疑惑的,我们认知的礼器是指《周礼》中所规定的所谓“六瑞”,
实际从中国玉器的使用历史上看,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与之相符合。
这就有疑问了,它们都不是一个朝代出现的物品,怎么共同使用?谁来把它们合并到一起的?这种说法正确吗?
我们知道,历史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彻底进入了“礼崩乐坏”的阶段,使用玉石材质制作的玉质礼器所剩无几。
到了汉代时期,玉质礼器还出现了畸形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考古现场的挖掘中得到证实,汉代墓葬中玉璧一枝独秀,俨然成为这个阶段礼器舞台的主角。
而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玉琮、玉圭等基本上隐退,即或略有所见,也属于灰头土脸,完全不能成为气候的附加物。
昔日的重要器物,牙璋在汉代时期的墓葬中根本不见踪影,商周重器玉琮在汉代的使用界限也被严重地异化,与我们传统认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例如在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可以看到象征着传统祭地的重要器物--玉琮,却被套在死者的阴茎之上,要知道他下葬的时间可是在两千年前礼制社会,玉器的礼仪功能是神圣的,这样做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这绝不是滑稽的挑战传统宗祀礼教,而是儒学大盛的汉代时期,这样做对礼器重器玉琮的存在意义是无知吗?
如果玉琮的作用都被如此藐视,你觉得关于玉器六瑞的说法正确吗?虽然国内没有人挑战这样的权威论调,但是这样的考古事实又一次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