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荥阳郑与清河崔、范阳卢、太原王并为中国四大望族。
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书、侍郎、节度使等更多。声望达到鼎盛,其先贤多享有卓著声誉。
六、王氏家族(含太原王氏和琅玡王氏)。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是周灵王太子。太原王氏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成为太原之著姓,历史上有“天下王氏皆出太原”的说法。太原王氏名人辈出,王翦、王安石、王阳明、王世贞,清朝思想家王夫之、王念孙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瀚、王昌龄、王之涣更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
琅琊王氏的祖先王元是从太原王氏迁出的,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史*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两个家族一共出了150多位宰相。
五、范阳卢氏。源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在秦始皇时,世卢熬被召为五经博士,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被尊为“士之楷模,国之桢韩”的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孝文帝时跻身“卢崔郑王”四姓高门,有“北州冠族”之称,北魏分裂后,卢靖三子分别担任西魏、北齐、北周三国帝师,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八人,与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并称为“崔卢”,仍被视为一流门第。
范阳卢氏盛于唐代,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代表人物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记载卢氏历史名人840多人。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四、崔氏家族(含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齐国第二代国君的嫡子季子。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两晋南北朝时期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居“崔卢王谢”四姓之首,隋唐后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宗」。
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27人,可见地位之显赫。
三、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排第二位。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说到“王谢”,大家自然会想到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千古诗句,诗中说的“燕子”就是从王谢这两家飞出来的,呵呵!
二、沛县刘氏。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了,先后有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而这四大“皇族”都出自汉高祖刘邦支系。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为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有了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
因汉高祖刘邦籍贯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后来沛县刘氏没落,彭城刘氏就成了第一大分支,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
刘氏还有一个分支,那是匈奴族刘渊的后裔。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
其实到了现在,如今的刘氏,不管是沛县的、彭城的还是刘渊的支系,大家就认一个——彭城刘氏。
一、李氏家族(含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赵郡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又叫五姓七宗)中,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可知多有附会。
三、在广东的“名门望族”有多少?他们都分布在哪里?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从大姓看,全国十大姓氏在广东除了赵氏和周氏没入前十,其它八姓都排在前十。刚好广东有两个南方大姓林姓和梁姓补齐广东十大姓氏。
关于中国十大“名门望族”在广东有多少?总体来说,这十大“名门望族”在广东都有。至于这些家族支系多少?其后裔分布在哪?我们对多个姓氏曾做过调研,如调研太原温氏在广东分支情况,他们就有广东的新丰、新会、清远、揭西、阳东、花都、澄海、廉江、普宁等地;陈郡谢氏在广东大部分是属于陈郡谢氏,主要集中在潮汕、梅州的粤东和粤西地方。其它的如广州、佛山、深圳,珠海、江门、肇庆、云浮、阳江、电白、茂名、湛江、河源、韶关、清远、英德、惠州、汕尾等基本各市都有分布;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广东的情况又如何呢?可以确定的是,在广东的绝大部分李氏都是陇西郡的后人。赵郡的李氏还没有发现。
从温氏、谢氏和李氏家族的调查发现,在广东的这些氏族,无不称其为出于“望族”支系。至于其他的各个“望族”姓氏基本情况都是大同小异,都认为是“十大名门望族”的支系。这其中的确切成分有多少?或者是否像一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者所说的“多有攀附于名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四、后记
自秦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社会,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产生官宦门第观念,并在两晋南北时期士族制度得到了确立,从而开启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门第仕宦等级制度,彻底改变了政治生态系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予以区别士族同庶族上的不同地位,所践行的从进入仕途、官场升迁任用、婚姻嫁娶门第对应等都要讲究门第适配(民间叫“竹门对竹门,柴门对柴门”)。凭籍门阀制度带来的益处,士族在政治上能享受特权,士族与士族之间大搞政治联姻,垄断政权。
有了门第仕宦等级制度,还得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家族源流佐证,以证明自己家学渊源。于是,在东晋南朝时,士族兴起编修家谱热,在谱系中着重强调士族世系源流,以此作为家学渊源的凭证,成为升官晋爵、维持士族特权地位、捞取政治资本、进入上层社会的工具。
历史早已经翻过沉重一页。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高度文明发达的今天,封建时期那些“门阀观念”、“士族制度”自然成了历史的渣滓。包括今天和大家聊的“十大名门望族”也好,“十大姓氏”也好,都只是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佐料供大家品味,或作为茶余饭后嘴嚼而已。
(参考资料:图片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即删)
请关注“氏族文化”平台公众号,了解“2022.岭南百家姓氏文化盛宴”活动筹备情况。欢迎社会各界精英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