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重建工作尚未开始,一个大难题就出现了。考虑到天安门的特殊意义,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一旦拆除重建的消息传出,势必会引起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猜测,因此重建工作只能秘密进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又处在人来人往的市中心,保密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工程完全保密,施工方决定把天安门罩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施工现场。如果按照以往用钢管搭架的方式,这项前期工程就需要一个月,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工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另辟蹊径,仅用8天搭起了一个巨大的天棚,将整个天安门完全包裹了起来。
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家人也不知道他们每天去哪上工。由于保密工作搞得太好,不仅全国人民不知道,就连附近文化宫、天坛公园的工作人员,也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修缮工作。
三围棚搭好了,接下来便是尺寸测量和拆除工作。姚来泉会使经纬仪,公司指派他配合测量局的同志工作。这一天,瓦工准备拆楼顶,领导突然把他喊了去,说是找城楼正脊中间的一块脊瓦。虽然不知何意,可领导既然发了话,他还是手脚麻利地爬上了楼顶,顺利找到了那块脊瓦,赶紧向领导汇报。
随后,领导、专家也陆续爬上楼顶,众人围着琉璃脊瓦观察一阵,然后对姚师傅说,砸开它。可别小看这琉璃脊瓦,一块瓦就有80厘米宽,60厘米厚,一个人根本抬不动,姚师傅撬了半天,费了一番力气才弄碎,没想到里面藏着一个楠木宝盒。
宝盒30厘米见方,早已失去了光泽,但上面精美的图案仍清晰可见。众人都好奇里面是什么宝贝,领导的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示意姚师傅打开宝盒。因为年代久远,撬棍轻轻一撬,盒子就酥了。
旁观者紧盯着姚师傅的手臂,只见他伸手拿出来一块“铜疙瘩”,众人一瞧,竟是个金元宝。再一摸,又摸出来一块石头,是个硬币大小的红宝石。后面摸出来的东西,都是红色颗粒状的东西,手指轻轻一捻就化为齑粉,在场的专家闻了闻,说这是朱砂。
有一位古建专家由于年迈,没办法登楼,后来听说找到了百年朱砂,让姚师傅再辛苦一趟,把上面的粉末和周围的土全拿下来。遗憾的是,等姚来泉回去时,瓦工已经把脊瓦拆光了。
四瓦工结束,木工上场。天安门城楼是中国传统重檐歇山式建筑,各种斗、拱、柱相互咬合、环环紧扣,结构复杂却严丝合缝,结构庞大却没用一颗钉子,堪称奇迹。面对如此精巧的工艺,姚来泉师傅看了都是直挠头。
为了防止拆了装不上去,施工队先将城楼的一个角整体吊起,拉到附近的中山公园,每拆一根,就在旁边按原样码好,可拆完了愣是没办法恢复原样。后来一研究,发现安装的顺序虽然是对的,但有的方向放错了。
大家只好采取“最笨”的办法,把每一根木材都编上序号,拍照片,写清上下左右内外,又反复按原样安装了几遍,才弄彻底明白是咋回事。城楼是对称结构,一边搞清楚了,另一边也就没难度了,后面的工程进度也就快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