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东汉末年战乱纷飞,到三国鼎立,再至西晋武帝灭吴,天下大体统一,本以为从此进入一个承平盛世,谁成想到短暂平安后,又进入一个更加动乱的年代,而且年代跨度更加长久,两晋南北朝一起长达323年。翻开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皇族宗室、外戚、贵族、异族首领你方唱罢我登台,发生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有一些骇人听闻的*戮,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字“乱”。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265年袭父职封晋王,266年逼魏元帝曹奂禅让,定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的一生好像并有多少波澜,从爷爷司马懿手握重兵起,到伯伯和父亲权倾朝野,奋三世余烈,把一个个可能的潜在威胁都给去掉,最后水到渠成的继了晋王位,再顺应时代的灭吴,一统天下。晋武帝初年,革新政治,振兴经济,推行法治,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长,史称“太康之治”。279年,灭吴之战后,怠惰政事,骄奢淫逸,分封诸王,奢侈无度。晋武帝的一生,灭吴之战是一个分水岭,如果继续初年的兢兢业业,或许也会是千古一帝,或许就没有后面的八王之乱,或许就没有后面的五胡乱华等等。可是历史不存在假设,历史只能作为镜子来警醒后人。武帝一生实施仁政,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蜀吴君臣百姓也好,对忤逆自己的大臣也好,都可以说是很仁慈的。
晋武帝为人非常仁义,也正是这份仁慈,晋武帝灭吴之战非常顺利。武帝逼迫魏帝禅位之后,对魏帝好生供养,锦衣玉食不断,也并未加以残害。对待投降的蜀汉君臣百姓也是非常优待,这在心理上对吴国臣民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印象,再加上吴主孙皓暴戾残忍,民心所失,待武帝大军出发,吴国顺理成章便收归囊中。
灭吴后,太康三年,晋武帝有次在南郊行祭祀礼,兴致不错,便问身边陪同的刘毅:“朕与汉朝诸帝相比,可与谁齐名?”
刘毅答:“与汉桓帝和汉灵帝差不多。”
武帝生气问:“怎么把朕比作这两个昏君?”
刘毅说:“汉桓帝、汉灵帝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皆入私门。因此,陛下还不如桓、灵二帝。”
武帝大笑:“桓、灵二帝,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可见,武帝为人大度仁慈。
石崇与武帝舅舅王恺比富,武帝特赐给舅舅一高二尺珊瑚树,石崇看见,以铁如意击碎,命左右拿出更多珊瑚树,有的三尺高,有的四尺高。武帝知道后也没有责怪石崇,放任其他开国皇帝,谁敢把皇帝御赐之物当场打烂。武帝的仁慈太过,甚至有点软弱,过于仁慈,皇帝威权又从何而来呢?
武帝称帝后,加强三省制度的建立,改善九品中正制,造就了更加庞大复杂的门阀世家,这样,汉魏以来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形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门阀士族遂成为东晋南朝政治中一种最为活跃的政治势力。模仿古代名称,同时设置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名号,号称八公,以宠待勋臣贵戚。其中太尉、司徒、司空虽沿汉魏仍有宰相之称,但除了司徒还拥有掌管州郡中正对士人乡品的品第职权外,与其他五公一样,几乎都是尊宠虚衔。尚书台(省)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主掌,西晋初尚书台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位尚书,后又改置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负具体责任。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职权上,都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真正宰相,有时皇帝还特置录尚书一职以委任权宠,全极处理尚书台事务,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命令行事。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不仅掌管诏令、文书的撰定,而且参议政事,地位、声望都较曹魏时期大为提高。门下省长官侍中、散骑常侍等既保持其在皇帝身边为皇帝提供政策咨询的权力,又获得审查尚书机构上行下达的文案的职权,权力增重,这样,三省基本上取代汉代的三公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 。
晋武帝“长发委地,姿容甚伟”,是个标准的帅哥。杨皇后“少聪慧、善书”,杨皇后也是知书达理的名门望族。晋武帝总共有记载的有十八个儿子,但最后定的太子司马衷是一个智商不高的儿子。武帝深知自己儿子的情况,想要换个儿子,无奈心肠太软,耳根太软,经不起杨皇后一劝,也就慢慢放弃了。若他泉下有知,即使花更大的代价也会换掉这个智商不高的儿子。曾经有大臣向司马衷即晋惠帝报告天灾人祸老百姓没有饭吃,他竟然还反问一句为什么不吃肉呢,所以这样的人当皇帝,再加上有一个残忍恶毒的皇后贾南风,可谓家门不幸。贾南风作为太子妃,妒忌心非常强,曾亲手*掉怀了司马衷孩子的宫女,手段残忍。武帝闻讯大怒,决定废黜这个阴毒的太子妃,无奈再一次因为小杨皇后(杨皇后堂妹)劝说没有实施,也再一次因为仁慈给晋国留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晋武帝灭吴之后,尽取吴后宫佳丽,使自己后宫佳丽上万,因此每晚临幸哪个妃子就是一件非常头痛的问题。为此武帝特意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坐在羊车上,随羊到处走动,最后羊停在哪里,就临幸哪个妃子。后有宫女在门口挂上竹枝,路上洒上盐水,因为羊喜欢盐水的味道,由此也可以得到武帝的临幸,后因此还有一个成语叫羊车望幸。
晋武帝有一个同父同母弟弟司马攸,伯父司马师无子,司马昭便把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史载司马攸“清和平允,亲贤好施”,名声很好,才望甚至还在武帝之上,以至司马昭有时都会拍着自己的座位高兴的称呼司马攸小名说:“桃符,这是你的座位啊。”一来,司马昭与哥哥司马师关系很好,二来司马攸本来也是自己的亲儿子,所以司马昭几次都想立司马攸为世子。司马昭死的时候还跟武帝兄弟讲曹植与曹丕不相容的故事,告诫要好好相处,哪能想武帝兄弟还是听了教诲,但其他的子孙可就是专挑司马的*。司马攸获封齐王,统领军士,抚宁内外,本性仁德,每逢天灾人祸,对其封国百姓都会减免赋税,平时对人也谦虚和蔼,经常劝武帝务农重本,去奢重俭。
晋武帝晚年,在对待继承人上非常纠结。即想把太子废掉,又觉得自己可以安排好一切。武帝还是低估了权力,为了权力,多少人会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为了权力,什么仁义道德、什么亲人礼仪都可以不要;而权力本身的迷惑又太大,大到每一个拥有的人都觉得可以掌控局势,于是乎,历史总是相似的,总是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武帝晚年,太子不慧,诸子孱弱,内外大臣都有意皇弟司马攸,武帝倒也不一定不会这样做。但武帝左右有两个馋臣荀勖、冯紞害怕武帝死后司马攸会继统,担心对自己不利,于是进谗言陷害司马攸,经不起多次谗言的武帝最终决定让司马攸出镇封地,司马攸在惊恐中身染重病,最后死于路途当中,年仅36岁。武帝闻讯,悲从中来,愧疚之下处死了数位隐瞒司马攸病情的御医。
武帝最后决定传位于太子,还有一个理由。相传太子司马衷有一个儿子司马遹,司马遹母亲谢玖本是武帝才人,后赐给太子,谢玖*后怕太子妃谋害,向武帝求还西宫生下司马遹。司马遹幼年聪慧,很受祖父晋武帝的喜爱,常在晋武帝身边。三四岁了,晋惠帝还不知道有这么个儿子。司马遹曾经与其他皇子一起在殿上嬉戏,晋惠帝来听朝,拉着各位皇儿的手,接着临到司马遹,晋武帝说:"这是你的儿子啊!"司马遹五岁时,宫中曾经晚上失火,晋武帝登楼远望。司马遹拽着晋武帝的衣襟到暗处。晋武帝问他原因,司马遹说:"夜晚仓卒之间,应该防备非常变故,不应让火光照见陛下。"晋武帝因此认为他是奇才。司马遹曾经一次跟着晋武帝观看猪圈,对晋武帝说:"猪很肥,为何不*掉来犒劳将士大臣,却让它们在这里浪费粮食呢?"晋武帝认为他的主意很好,于是马上让人*掉这些猪赏赐群臣。并抚摸着司马遹的背,对廷尉傅祗说:"这小儿将来会兴旺我司马家呀!"后来,晋武帝当着群臣称赞司马遹像晋宣帝司马懿,从此司马遹的美名便流传天下了。
总之最后武帝传位给了太子司马衷,称为晋惠帝,晋惠帝完全就是一个木偶,一生没有尝到皇帝的威严,却屡屡受到制约甚至被挟持。从外公杨骏到老婆贾南风,再到宗亲八王之乱,似乎没有人来在乎他的感受,也没有人来关注他的态度,他们只需要借他的权力而已。终于一个刚刚建立,本该冉冉升起的国家就这样在权力的争夺中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乃至于让整个华夏族陷入了更大的危机,将用无比惨痛的代价促成中华民族的基因交流。
晋武帝作为开国皇帝,灭吴建国,一统天下,保境安民,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功绩不可谓不伟大,但遍观史书,很难找到晋武帝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的特质,他作为一个守成的君主绝对称职,但要想作为一个开创盛世的领袖却还欠缺很多。他的仁慈给了老百姓很多喘息的机会,也给了接下来上场的对手很多喘息的机会。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最终,晋朝将自食其果,最终被匈奴异族灭亡,开启一段五胡乱华的惨痛经历。
古语有云:时势造英雄。在晋武帝所处的年代,统一和安定为天下人心所向,武帝用仁慈来施仁政,甚至是用妥协来维护统一,为了统一舍弃了皇帝的威严,舍弃了州郡的威严,舍弃了法律的威严,并开起分封皇族宗室的倒车,虽有短暂的与民休息,和平安宁,但也仅是昙花一现,以至短短20年后,国家分崩离析,异族乘机起事,中原大地狼烟遍地,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