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72年初出茅庐,遭遇强劲对手李连杰
进入省武术队之后,在马振邦、白文祥等著名武术教练的调教下,赵长军的武术水平突飞猛进,在长拳、刀术、棍术、地趟拳、个人全能等功夫上,远远超出了同龄人,被众人寄予了厚望。
1972年,年仅12岁的赵长军首次代表陕西省武术队参加全国武术比赛,由于是首次参加大赛有些怯场,他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只获得了优秀奖。但是,他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以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许多掌声,受到了不少武术专家的关注,这为他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从70年代中期开始,赵长军在全国大赛中的发挥越来越稳定,但依然跟梦寐以求的金牌无缘,因为有另一个“英雄少年”总是比他技高一筹,让他总是以微弱劣势屈居亚军。
此人正是1963年出生于北京的李连杰,他跟赵长军一样,都是自幼习武,都是天赋异禀的“武学奇才”。
在中国武术界,他们曾缔造了“双峰并立”的景观,虽然这个景观延续的时间只有十几年,最后以赵长军的退出而宣告结束,但这个短暂的过程足够让人们回味无穷。
在赵长军进入陕西省武术队一年有余,年仅8岁的李连杰被著名武术教练吴彬相中,有幸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学习武术,也拉开了自己的武术运动生涯。
可以说,赵长军和李连杰这两个“英雄少年”的起点基本一样。
1972年是他们第一次代表自己的母队在全国大赛中相遇,两人都是首次参赛,都获得了“优秀表演奖”,算是打成了平手。
1974年是两人的成绩开始分化的一年。
这一年,李连杰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少年组第一名以及全能冠军,赵长军则代表中国少年武术队出国访问,被国家体委授予了“少年武术外交家”。
1975年,两人在全国武术比赛的决赛中狭路相逢,最终,李连杰以0.01分的微弱优势问鼎冠军,拿到亚军的赵长军则留下了心有不甘的表情。
接着,在1976年、1977年、1978年的全运会武术比赛中,李连杰包揽了少年组的冠军,正式开启了“李连杰时代”,以至于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70年代是李连杰的天下。
三,70年代末李连杰因伤退出武坛,赵长军成就了“十连冠”
实际上,在1978年的全运会武术比赛中,李连杰就受了伤,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还是咬牙参加了少年组的所有比赛,并折桂。
到1979年,李连杰带伤参加了第四届全运会,在获得5块金牌后,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就索性退出了武术界。
强劲对手李连杰的退出,让赵长军在武术赛场上孤独求败,彻底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巅峰时刻,以至于武术界说道:80年代是赵长军的天下。
从1978年到1987年,赵长军连续10次荣获国内国际武术比赛的“个人全能冠军”,成为中国武坛迄今为止唯一的“十连冠”和“金牌大户”获得者,至今无人打破这个记录。
在这10年里,赵长军总共斩获了54枚金牌,被誉为武术界的“常胜将军”,称霸武坛十多年,一时风光无限。
他擅长的“地躺拳”、“追风刀”、“风魔棍”,被世人誉为“赵氏三绝”,至今有许多模仿者。
也是在这个10年,赵长军凭借傲视群雄的战绩,在武术界的名气和江湖地位一举反超了李连杰。
虽然此时期在赛场上两人分出了高下,但是,在影视圈两人的较量仍然在胶着着,一度出现了白热化的局面。
四,在影视圈,赵长军最终输给了李连杰,因为人各有志
1982年,中原电影推出了由张鑫炎执导的武侠电影《少林寺》,公开上映后,很快爆红大江南北,时年19岁的李连杰因扮演男一号觉远,一举被捧红。
实际上,此时期的赵长军,无论在知名度还是影响力上,都是如日中天,《少林寺》开拍前,导演张鑫炎曾经找到赵长军,让他饰演男一号。然而,赵长军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这个角色,最终婉言谢绝。
没想到,赵长军的这次“失误”,成就了老对手李连杰,让其一夜大红大紫,即刻跻身到功夫巨星的行列。
看到中原电影推出了爆款影片,长影蠢蠢欲动,请来著名导演孙沙和当红功夫巨星赵长军,准备拍摄《武当》,其用意很明显,就是为了对抗《少林寺》,在影视圈捧红赵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