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手机,河水哗哗流进田
浏阳市永安镇采取捞刀河提灌、深挖机井等各种抗旱措施,确保每一亩农田都“喝上水”
(胡平拿出手机,在App上就可控制抗旱电排,科学调度近千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摄)
长沙晚报讯(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只要捞刀河不断流,我们村农田灌溉就不用愁。”9月22日,在浏阳市永安镇永新村石塅片一个水塘边,村干部胡平在手机App上轻轻一点,2公里外的多级增压潜水提灌水泵开始运转,随后沿着地埋式PE管道,将捞刀河水哗哗地注入水塘和渠道中。
未雨绸缪,连片种植区建地埋式抗旱电排
永新村有农田1000多亩,其中石塅片水田964亩,这是永安镇水稻连片种植的重点区域,也是国家、省、市农业优质高产实验基地和袁隆平院士两系杂交水稻示范区。
“这片农田属捞刀河流域冲积形成的冷浸田,以往60%的农田靠电排从捞刀河抽水灌溉,剩下40%依赖村组水塘蓄水灌溉,没想到今年大旱,几口水塘都干了,幸好我们早就开始谋划水利设施升级。”胡平说,去年5月,在浏阳市、永安镇两级支持下,村里在捞刀河畔新建了一座地埋式抗旱电排,电排设施总数达到6座。
今年8月,长沙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以来,镇村快速启动拓容预案,新增设备三台套,实现总装机容量65千瓦,并将地埋式抗旱电排管道从800多米延伸到2100多米。
“管道都埋在地下1.2米,水泵直接放在河里,不占农田、不用建机房,还可以用手机远程控制。”胡平介绍,沿线设有6个快捷阀门,由专人负责开启,实现科学调度、错峰灌溉。
记者在现场看到,石塅片多个水塘里都经二次提灌注满了水,还有人在悠闲地钓鱼,旁边的稻田里,杂交水稻长势良好。
“目前正是灌浆成熟的关键时期,两三天就要放一次水,你看气温虽然降了,但下雨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幸亏有了电排抽水,我们才没有因干旱受灾。”当地村民表示,今年虽然碰上大旱,但灌溉用水“真的很省心”。
(8月中旬,张家组请来专业队伍打井抗旱。受访者供图)
齐心协力,高远地区百亩稻田深掘机井
和永新村水塘丰盈的景象不同,10公里外的西湖潭村张家组几口山塘都是干涸见底。这个不知何故被称作“泉水湾”的地方,并没有汩汩山泉,因为地势高,离捞刀河远,甚至连条主干渠道都没有。
组上18户人家,有农田110多亩,以前灌溉用水全靠大大小小的5口山塘,碰上大旱之年,蓄水不够用,就只能坐等减产或绝收。
张家组组长、网格长杨金雀说,7月底,5口山塘就全部干了。不过,这一次村民决定不再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开展抗旱生产自救。
8月中旬,做工程机械出租的杨金雀主动垫资10多万元,请来专业队伍打机井。
“连续一周,打了三口井,前面两个分别挖到20米、38米时,发现没水放弃。最后这口井挖了60米深,终于找到水源。”杨金雀说。
铺设电线、下井箍、货车转运、旋挖机转场……记者在一段段短视频中看到,张家组30多名村民自发投工投劳,日夜奋战在打井现场。“打井的费用,镇上会从抗旱资金里补贴一部分,大部分由村民自己承担,大家都积极支持、热情高涨。”村干部祖杰说。
记者看到,为了保障长效安全使用,机井四周建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水泥平台,井沿设置了防坠栅条,井盖还上了锁。
“一个小时能抽30吨水,一天能抽三四个小时。”杨金雀告诉记者,这个水量足以保障110亩农田的“轮灌”需求。
站在田边,放眼望去,只见稻浪翻滚,满目金黄。永安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庆忠扒拉着一束束饱满的稻穗,仔细看了看说:“这是早熟品种,还有10天左右就可以收割了,亩产1200斤应该没问题,大旱之年有这样的收成非常不错!”
据介绍,永安镇水稻种植面积约2.2万亩,今年8月以来,该镇落实上级抗旱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抗大旱、抗久旱”的大局意识、攻坚意识,采取“一把锄头”管水、“一个泵站”提水、“一颗钻头”找水、“一支队伍”送水等细化措施,让每一亩农田都“喝上水”,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正常运转运行。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