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麂林加群岛亚种介绍,赤麂孟加拉亚种图片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2-12-03 11:11:03

野生山麂子是脊椎濒危保护动物。随着环境的退化和改变,山麂的数量逐年减少,甚至有灭绝的迹象,保护野生动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赤麂林加群岛亚种介绍,赤麂孟加拉亚种图片(1)

近年来野生麂子的保护级别越来越高。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CITES)。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麂的外形酷似鹿,而鹿雌雄有长角,雌麂则没有角,只有雄麂有小突起的小角尖,腿细长而有力量,善于奔跑,异常灵敏、机警,一有风吹草动,马上竖起警惕耳朵,若遇危险、立刻撒腿逃逸,速度之快超过一般灵长类动物,皮上长有短小细密的柔毛,油光锃亮如镜。

野生麂喜欢生活在亚热带雨林和阔叶树丛及高山阴面略湿性的地方,以啃食灌木丛林内、道路林边和山坡地上的青草、嫩叶技条为食;喜欢独来独往,主要以夜生活行动为主。麂子通常在5~7月产仔,孕期5~6个月,每年一胎,每胎3~5仔;麂类是重要经济毛皮动物来源,其皮张是制上等皮革的重要原料,是国家外贸出口创汇的传统商品之一。

赤麂林加群岛亚种介绍,赤麂孟加拉亚种图片(2)

麂属动物为中小型鹿类,最大体重不超过35公斤,只在相应部位微有突起。麂角的角基颇长,外有毛皮包裹。角尖向内向下弯曲,基本不分叉。成年雄兽长角后,未见脱落换角。头部尖长、被毛短而细,泪窝颇大,额骨两侧缘隆起成骨嵴,向后延伸至角基部,雄兽上颌犬齿呈獠牙状。

麂子种类分成:黑麂、赤麂、小麂、菲氏麂

四个种类。

赤麂:又名黄麂、黄猄;为麂类中最大的一种,赤麂的外形与小麂极其相似,淡棕黄色体毛不染芝麻褐色,这一特征可与小麂区别。

赤麂林加群岛亚种介绍,赤麂孟加拉亚种图片(3)

赤麂的体型比小麂大很多,体重20~33公斤;赤麂雄体角基部至眼眶的后缘各有一条明显的黑带,几乎形成V形黑纹,体毛棕黄至红棕色,唯头顶向后至肩部中央混杂有黑毛,颜色较暗,下颌毛色白灰,胸部至腰部毛浅黄色,腹中线赭褐色。

赤麂腋部,鼠蹊和尾腹面白色。头骨较大,角较粗长,前颌骨后缘与鼻骨相接触,眶前窝比眼眶小。赤麂为比较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西南部边缘各省,目前有八个亚种麂子。

黑麂:又称乌麂、乌猄,乌金猄。体型与赤麂相近,体重20~30公斤;体毛棕黑色,头顶部棕黄褐色间杂栗色斑点,额顶部有一束鲜棕色长簇毛,与毛冠麂相似,但颜色不同;尾巴背面毛黑色,腹面毛白色,臀缘及鼠蹊部毛为纯白色;黑麂是我国特有种类,未见亚种分化,分布区域狭窄,数量不多;目前已知分布为皖南、浙西和与之接壤的闽、赣部分地区。

赤麂林加群岛亚种介绍,赤麂孟加拉亚种图片(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