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戟门的正门并不打开,需要从两侧的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旁门进入。从戟门正门门缝中看太庙的主殿享殿,很有一种时光穿越的味道。
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的享殿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比如今故宫太和殿还高大壮观的大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纯殿高29.04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威严肃穆。
而如今的太和殿是长64米,宽37米,殿高26.92米,不过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却很高,有8.18米。另外其实北京还有一座大殿也可与太和殿比肩,那就是朱棣的陵墓长陵中的祾恩殿,长66.56米,宽29.12米,殿高25.1米,三层基座高3.215米。比较下来的话,太庙的享殿是如今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殿,如果按高度太和殿第二;如果按长度,祾恩殿第二,太和殿只能居第三。刚好这三处我都去过,照片对比下一目了然。
那么古代皇帝真的就谦虚地把自己的宫殿修建得比祖宗的小么?那为什么要把三层汉白玉基座建那么高呢?这比例看起来很不协调呀。
其实朱棣当年修建的太和殿(当时叫奉天殿)远比现在要大得多,如果按享殿和祾恩殿的大殿与玉石基座的比例推断,600年前的奉天殿至少要比现在大三分之一,里面的金丝楠木柱最大的直径可达2米,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殿”。
可惜故宫遭遇过多次火灾,尤其明朝末年,李自成的一把火把故宫烧得几乎没剩下几座宫殿,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的。之所以再也建不成那么大,是因为那时候如此粗大的金丝楠木已经没有了,皇帝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粗大的红松,松木虽也有较好的抗腐蚀性,但坚硬程度远不及金丝楠木,可就算是这样,红松的大料也是千金难求,所以皇帝只能让自己的宫殿趋于享殿之下,也算是尽孝了。好在白玉基座并不会被大火烧没,所以如果算上三层汉白玉基座的高度,太和殿的海拔高度还是比享殿和祾恩殿高的,这也算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虽说太庙的汉白玉基座高度没有太和殿的高,但能拥有三层汉白玉须弥座的建筑全北京也只有四个,除了故宫和郊区的长陵,就是太庙和天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