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绿喉阔嘴鸟,黑顶蓝翅鸟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2-12-03 14:09:04

六、M7与M8的叠压关系

M8为一座斜坡墓道单天井土洞墓,位于M7西侧,其墓道与M7墓道基本平行,相距仅1-1.2米,其墓室较M7墓室深约1米,平面略呈横向的梯形,并向东拐至M7墓室南壁和甬道的下方(图一八)。从该墓的清理情况看,应为唐墓,但其年代应早于M7。该墓在清理时仅在墓室底部出土“开元通宝”铜币2枚及零星残棺钉,其它随葬器物已荡然无存,应与修筑M7时遭到严重破坏有直接关系,其墓室被填埋后,因未经夯筑处理,所以又造成M7墓室南壁和甬道西壁的下沉。

七、几个问题

1.墓葬的年代及墓主身分

该墓因未随葬墓志,具体年代不详,只能从墓葬形制和随葬遗物来进行分析比较。斜坡墓道带天井的单砖室墓在唐代流行时间较长,从初唐一直延续到中唐,但墓道两侧壁龛变得很小是盛唐晚期的特征。该墓随葬的陶俑无论是组合还是造型特点都与《西安郊区隋唐墓》'中第二期墓葬出土的陶俑相同或相似,有个别俑还出现在第三期墓葬中。其中天王俑和镇墓兽具有明显的玄宗时期风格2,陶立俑和动物俑与天宝四年(745)苏思勖墓出土的同类俑尤为相似七此外我们注意到该墓壁画的内容、布局、绘制技法都与苏思勖墓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点。结合以上几点,我们认为该墓年代应在天宝初年前后。

2.壁画题材

虽然墓道壁画已不存在,但甬道、墓室壁画保存尚好,内容和布局基本可以辨识。甬道两侧的两组人物在前面描述时已经分辨出有三类:官宦、阉人、侍女;墓室壁画有四鄧分:西壁的五扇花草屏风;棺床南北的朱雀玄武;北壁东侧的几案供果;东壁中间的乐舞图和两侧的花草图三扇相连屏风。屏风画是唐墓壁画的一个重要题材,从盛唐初期到中晚唐都有发现.盛唐中晚期最为盛行.过去学者们已经注意到墓室西壁的六扇连屏】,但没有识别出其它壁面也存在的屏风画,如果仔细观察M7墓室东壁的壁画,就会发现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三扇相连的屏风画,连屏以中间一幅横长方形的乐舞图为主体,两侧对称配置竖长方形的花草图小屏面,三扇屏风以赭红色的框相间。这种三扇连屏在传世的五代王齐翰《勘书图卷》和周文矩《重屏会棋图》中都可以清楚看出其结构和摆放形式,三扇连屏以合叶相连接,两侧稍内折成“八”字形摆放,通常放在坐卧之榻的后方或旁侧。

乐舞图的内容也是以前没有见到的,粗看似乎与苏思勖墓的相同,两侧是坐立的乐队,中间是一个独舞的男子,其实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乐舞。首先乐队的组成区别较大,苏墓乐队有11人,除2人似为吟唱外,其余9人分别演奏笛、笙、琵琶、响板、铉、排萧、竖箜篌、琴、隼篥等;而M7乐队只有7人.演奏乐器的5人分别持竖箜篌、琵琶、隼篥、被,还有一人的乐器因残缺不详。中间的男子舞者更为不同,苏墓的舞者头戴虚帽,高鼻,有须髯,舞蹈动作幅度较大,扬臂抬腿作侧转腾跳状,脚下踏一长方形毛毯,应该属于胡腾舞;M7的舞者显系—中原青年,动作幅度甚小,右臂抬起,双足站立,身体稍歪,似有跄踉之态.很像唐代被称为“苏中郎”的乐舞。其乐舞源自后周,士人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其舞步踉跄捌起,以状其醉。后成为唐代的流行乐舞之一、

3.小型铅器皿的性质

M7出土的小型铅器皿以前也屡出于关中盛唐墓葬中,典型的有天宝四年宋氏墓岀土的数十件',过去多被称为“铅泡”。M7的小器皿共有11件,可分为碗、圆盘、六典盘状、六角碟、圆碟等形状,我们认为这些铅器皿很可能是仿金银器的铅制明器。铅器的形状多可以在金银器中找出相应的器型"如圈足碗、圈足圆盘、圆形碟、六曲形浅盘等;宋氏墓的三足盘也可在金银器中找到其模仿对象。不惟器型,铅器的装饰花纹也是将金银器的图案简化后搬上去的,如口沿周圈的联珠纹、器中心部的六瓣花纹等。唐代皇家、权贵好以金银为器皿.并视之为宝物.屡令禁断而不行,但中下官吏和一般民众则不可能拥有,所以用铅仿制为明器随葬。这些铅器出土位置都在墓室北部砖台上下的陶俑、陶马之间,同时出土的还有铅马镣,前述天宝四年宋氏墓铅器岀土时也间杂于陶俑中,很有可能是与陶俑、陶马配套使用的。

黑绿喉阔嘴鸟,黑顶蓝翅鸟(21)

上一页23456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