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广州日报独家报道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日前,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新增项目。据了解,该系统核心保护区包括海珠湿地区域及官洲街仑头及华洲街土华、小洲、龙潭四个经济联社,占地总面积约为1100公顷,重点保护海珠湿地范围内的高畦深沟农业景观、古树资源以及湿地周边龙潭村等4个村社的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什么是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畦深沟”对很多市民可能有点陌生,但去过海珠湿地的游客都会有印象,就是海珠本地传统果树种植的土地利用方式。海珠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弱潮河口,被珠江前后航道环绕,区内分布着大大小小74条河涌,河网密布,区内农地基本都临近河涌,受潮汐涨潮影响尤为明显。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垦最早、最具珠江文化特色的地域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海珠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情,让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创造出了全球罕有的大城市城央农业文化遗产。
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是充分利用高温多雨、水网密布等自然条件,通过顺涌建围、设置闸梪、挖沟抬畦、沟(涌)泥上田,提高土壤层高度和深沟蓄水调水以抵抗潮汐涨潮、台风、干旱等广东常见极端天气影响,发展旱作为主、兼顾养殖,巧妙构建了极富智慧且旱涝保收的“基围 水梪 高畦深沟 园艺作物 禽鱼养殖”生产模式及“水—果(菜、花卉)—草—鱼—鸟”完整生态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遗产地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岭南佳果基因库
海珠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海珠区的高畦深沟系统始于秦汉,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09年,美国著名农学家富兰克林·H·金在此拍下了迄今所见世界首幅高畦深沟景观的照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园艺学家高鲁甫、地理学家梁溥等对遗产地的高畦深沟做了记录和研究。仅海珠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的高畦深沟农业系统存留面积超过800公顷,畦面超过2200块,深沟超过9500条,水梪数量超过400个。
高畦深沟系统进一步促进了遗产地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成为岭南佳果基因库。产生了一批传统经济作物名种,如红肉杨桃、鸡心黄皮、仑头柳橙、大塘番石榴、岭南木瓜、石硖龙眼、尚书怀荔枝、素馨花、“河南茶”、新滘“五秀”、凤岗韭黄、河南地子姜、新村鸡茸苋菜、荔枝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