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蛾介绍,麦蛾生长过程图片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2-12-18 05:02:55

你听说过麦蛾幼虫的耐饥能力吗?

就像刚孵化的小螃蟹在爬回大海的过程中,要经历海鸟啄食的风险一样,麦蛾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孵化的麦蛾幼虫,耐饥能力只有3~4天,若找不到食物就会死亡。不过,当经历过这一最残酷的阶段,麦蛾就会承包整个粮仓。

那么,关于麦蛾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呢?

No.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mm,翅展8~16mm。虫体淡黄色或黄褐色,似麦粒色或稻粒色,且有光泽。触角细长多节呈丝状,较前翅为短。前翅竹叶状,翅端较尖,翅面黄灰色。后翅菜刀形,翅端较突出,翅面银灰色。

No.2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的代数随温度、湿度、食料等环境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在温暖地区一年发生4~6代,寒冷地区一年发生2~3代。在江西为例,此虫从越冬幼虫到次年6月出现第一代成虫,大部分在田间产卵繁殖,7月上旬出现第二代成虫,7月底出现第三代成虫,8月底出现第四代成虫,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出现第五代成虫,11月上旬或中旬出现第六代成虫。

麦蛾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1~35℃,发育最低温度为10~12℃。在温度30~33℃,相对湿度75%,捣鼓水份14.5%情况下,卵期平均5.7d,幼虫期平均16.2d,蛹期5d。完成一代发育的日数为25~33d。温度44℃以上时,经6h,各虫期均死亡。卵在10℃以下即不能孵化。

麦蛾大部分以老熟幼虫在粮粒内越冬,到次年春暖化蛹。在距粮面30cm以内羽化的成虫,则爬出粮面进行交尾,交尾后24h开始产卵;在粮面深度30cm以下羽化的成虫因不能钻出粮面而死亡。在仓内产卵多产于粮堆表层,并多数产在稻谷的内外颖间隙。每雌虫产卵约为90粒。孵化的幼虫一般从粮粒的胚部或损伤处侵入粮粒内蛀蚀。初孵化的幼虫耐饥能力为3~4d,若找不到食物则死亡。幼虫侵入粮粒后边食边生长,并凿出羽化孔,方便自己羽化脱出。

No.3

经济意义

麦蛾是我国储粮的重要害虫,在我国长江以南危害尤为严重。它以幼虫蛀入粮粒,主要危害禾谷类籽粒,其中以小麦、稻谷、玉米受害最烈。被害粒的重量损失,小麦平均43.8%,玉米因籽粒大小不同,平均损失为13.1~24%。且一般被害后的小麦,稻谷籽粒几乎都丧失了发芽力。

另外,麦蛾是世界性分布,国内除新疆西藏外,各省区均有发现。

No.4

基本防治办法

1、气调储粮是指通过改变储藏环境中大气气体的成分,以达到延缓粮食品质降低,抑制虫、霉、螨呼吸的一种储藏保鲜技术。也是应用于大型粮库的主要防治手段之一,具有同磷化氢、溴甲烷熏蒸相同的防治效果,延缓了麦蛾抗性问题。

上个世纪就有国内外学者通过缺氧保管及二氧化碳处理粮堆*死麦蛾。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的丰收,越来越多的国家粮库向密闭性良好的粮仓充入CO2或N2,达到除虫的效果。在27℃条件下,随着麦蛾暴露在CO2中的时间和CO2浓度的增大,死亡数也逐渐在增高,且麦蛾各虫态对CO2浓度的敏感程度为:卵>蛹>幼虫。

2、防治麦蛾等储粮害虫的熏蒸剂主要有:溴甲烷、氯化苦、二溴乙烷等,由于其残留高,对人畜毒害强,已经禁止使用。之后使用最多最广的熏蒸剂为磷化氢,其次是甲酸乙酯。

磷化氢是一种*虫谱极广、药效很强的熏蒸剂,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滥用,导致了害虫抗性的产生。已有报道表明米象、谷蠹、赤拟谷盗和锈赤扁谷盗已对磷化氢产生较强的抗性。目前仍未找到一种可以很好的替代磷化氢的化学熏蒸剂。为防止麦蛾等储粮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可在熏蒸技术方面进行改进,如采用环流熏蒸,轮用或混用熏蒸剂,低氧高二氧化碳的环境熏蒸等,可提高*虫效率、延长药效、减缓害虫抗性。

麦蛾介绍,麦蛾生长过程图片(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