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法国雕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下面我们回顾一下这位造出《沉思者》的伟大艺术家。
从苦难中锤炼出雕塑家
罗丹虽于中、晚年拥有相当的成就与名气,并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但他的前半生过得并不顺利,一度为了生计而考虑放弃艺术之路。罗丹的艺术事业可说开始自一次意大利之旅,他饱览佛罗伦斯等古典艺术之都,深受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大师的感动与启发。及后罗丹创作出第一件全身人像《青铜时代》,其姿态整体上明显参考了米开朗基罗的《濒死的奴隶》,但罗丹给予了这少年新的形式:其表情与伸展手臂的方式都跟文艺复兴这位大师以至传统的雕像都大异其趣。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在巴黎的沙龙展出,批评者最初对于作品无明确的主题而不知所措,而有评论家没根据地指称罗丹用了“倒模”技法,直接在模特儿身上复制出做石膏模型,是作弊之举。这个不实指控对初出道的罗丹声名造成不少的伤害,更使他终生都耿耿于怀。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作弊,他往后的人物雕塑大多都故意放大或缩小比例,因这就不可能是由真人造模而成。
罗丹的作品挑战与突破传统雕塑,在很长的时间中都受到广泛的质疑,可是他坚决不改自己的理念,最终逐步成为欧洲最知名的艺术家之一。即使在罗丹已获举足轻重地位的1880年代,他受政府委托造《雨果纪念像》以纪念这位刚逝世的法国大文豪,但造出的石膏模仍受到老派艺评家剧烈批评,到他死后四十年才铸成铜像。
《雨果胸像》
罗丹于1883年完成的《雨果胸像》,此时为雨果逝世前两年。
《雨果纪念像》
出自《地狱之门》的《沉思者》
罗丹最著名的作品,必定是那位坐着石上、以手背顶着下巴、彷彿在思考着什么非常重要的问题的《沉思者》了。它甚至超越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雕塑,至现在如是,多年来亦是无数漫画或图画的戏仿对象。可是,我们大多对《沉思者》的轮廊有大概的印象,但要把握其价值,就要留意当中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