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竞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捕猎者和猎物之间的每场缠斗都是一次考验,从亿万年前至今,在捕猎者拥有了尖牙利爪的同时,猎物也随之演化出各式各样的防御机制,比如乌龟的壳、穿山甲的鳞、豪猪的刺、臭鼬的毒等等。在非洲,有种个头不到40厘米的动物,把刺和毒用得登峰造极,它就是冠鼠。
冠鼠
科学家最早关注到冠鼠,源自流传在乌干达、肯尼亚的传说:狗在遇到冠鼠后都会出现抽搐的症状,随后便会莫名其妙地死亡,即便是幸存下来的狗,再次见到冠鼠后都会变得焦躁不安,可以说是“狗拿耗子、自讨苦吃”,小小的冠鼠为什么就成了捕食者的噩梦呢?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人们发现了冠鼠身上的奇异之处。作为一种小型啮齿类动物,冠鼠的骨骼异常坚硬,皮肤也非常粗糙,它们的长相与豪猪十分相似,最标志性的特征就是遍布全身的刺,虽然冠鼠的刺不像豪猪的刺那样坚硬,但是当它们遇到危险时,这些刺,也就是鬃毛同样会竖立。
狮子与豪猪
然而仅仅是竖起的鬃毛,并不足以对捕食者造成威胁,也不可能使狗死亡,毕竟从体型上说,一只冠鼠从头到尾巴尖不过50厘米左右,体重也只有1公斤,一只成年土狗的体重则能够达到10到30公斤,差距相当悬殊。事实上,冠鼠是借助了“外力”实现了逆袭。
箭毒木
冠鼠虽然体型小,自身也无法分泌毒素,但它却成功利用了箭毒木这种植物。箭毒木,在国内人称“见血封喉”,在非洲则被誉为“夺命死神”,从这两个名字便可知其毒性之强,我国云南傣族、东非马赛人以及美洲印第安人都曾经对箭毒木加以利用,将它的汁液涂抹在矛头或者箭镞上,被命中的猎物基本上无力反抗、在劫难逃,其毒性之强足以撂倒一头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