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蝗虫,理想的办法,是在尽可能早的阶段,就处理掉,最好,就是虫卵阶段。下面这个实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1875年,美国西部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蝗虫灾害,12.5兆(1兆=1万亿)只蝗虫遮天蔽日,覆盖面积超过整个加尼福尼亚。造成的损失大约1160亿美元。这次蝗灾,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人类历史上观测到的最大动物集群。
然而,不久之后,蝗虫灾害突然消失了。经过多年调查发现,蝗虫消失,完全是一个偶然的原因。
当时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出现淘金热。为了挣钱,去开垦原本无人问津的土地,改造成农田,来养活这些矿工。于是,蝗虫产卵的地方,偶然被农民改造,土地被翻动、被压平、被水淹,蝗虫卵全部完蛋了。
想想这个成本收益比,只要找到蝗虫产卵地,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根治蝗虫灾害。然而,如今蝗虫灾害依然不断,就是因为,寻找蝗虫产卵地非常困难。首先,可能的产卵地范围太大了和落基山岩蝗固定在一个地方产卵不同,其他品种的蝗虫,会更换产卵地。
蝗灾发生的根本问题是干旱。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有蝗灾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便会卷土重来。历史上,中国蝗灾频发区每 22 年便会发生一场蝗灾。
蝗虫有很强的繁殖力。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
目前,国内的蝗灾控制,随着生物防灾的推广,状况越来越好。但也只是相对以前好。用绝对受灾面积来看,还是非常大的数字。
也就是说蝗灾的产生和气候变化及植被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根治方法,还是需要有一天,能监测到各个产卵地,把虫卵给解决掉,或者保护好环境,增大植被的覆盖率。不然,这场战斗,赢家永远是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