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Kekaimalu
其中,刚刚提到的Kekaimalu还是一个可育后代,2005年它又产下了一头健康的雌性“鲸豚兽”。
另外,研究还发现大多数鲸类杂交的例子并不是近亲物种之间的杂交。在18个杂交品种中,只有4个属于所谓的姐妹物种(最近才从彼此分离出来的物种),独角鲸和白鲸就是其中之一,而只有两只属于同一属,其它的都是离的比较远的那种。
总的来说,与陆地哺乳动物相比,鲸目动物自然杂交概率非常高,可能我们平时看到的就是混血儿,只是没有被识别出来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
鲸目动物的这种行为确实非常奇怪,大多鲸目动物都是濒危物种,科学家能研究的样本也非常少,所以目前还不能解释为什么鲸鱼和海豚在交配时如此灵活。
不过,有一种理论认为这是“社交游戏”的副作用。
所有动物从小就会不停的尝试以后会用到的技能,比如捕猎,很小的小猫就会开始玩死老鼠,为它以后抓老鼠做准备。
关于交配方面也是一样的,它们也会选择一种低风险的版本,比如寻找同性成员试试水,当然有时候也会提升难度,找不同物种尝试。
尝试这种试验的雄性可能会获得经验,帮助它们在以后成功地与同类交配。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比如受伤或死亡),而且有可能得到回报,那么自然选择可能就会鼓励这种尝试。
图为:鲸豚兽(左),母本瓜头鲸(右)
鲸豚是新物种吗?
讲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既然鲸豚兽如此常见,那么鲸豚称得上是新物种吗?
简单的答案是:不能。
要想成为一个物种,这些合并事件必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发生,后代必须具有可育性,并且更愿意彼此间繁殖。
鲸目动物杂交产生可育后代是很少的,而这些鲸鲸豚兽也基本没有表现出彼此之间繁殖的倾向,或许是因为这种混血儿太少了。
其实,narluga已经很有“个性”了,它不仅长到了成年,而且从它牙齿的碳特征中得知,它的饮食习惯更像海象,而不是独角鲸或白鲸。
换句话说,narluga的大部分食物来自海底,可能是蛤蜊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而它的母体则以海面上的鱼类为生。
不过,科学家不知道narluga是否可育,即便白鲸和独角鲸的染色体相同,但也不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因为这个决定因素很多。
如果一种鲸豚兽的数量足够多,然后又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那么产生一个新物种也只是时间问题。
图为:狮虎兽
最后
陆地上人工杂交产生的新动物挺多的,比如杂交斑马(普通马和斑马的后代),狮虎兽,灰北极熊等等。
但这些往往是人工干预下的产物,而海洋哺乳动物很少需要人工干预的,确实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