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属鲤科鯮属,体细长,略呈圆筒形,尾柄粗壮。背缘平直,腹部圆。头长而尖,前部略呈管状,后部侧扁。吻长,似鸭嘴,吻长为眼径的2.2~2.8倍。口端位,口斜裂。上颌骨伸达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眼较小。眼间宽而平,约为眼径的2倍,眼后有透明的脂肪体。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鳞小而薄。侧线略呈弧形,向后延伸至尾鳍基。背鳍短小,位置极后;臀鳍起点与背鳍末端相对;胸腹鳍均短小;尾鳍深叉状,下叶长。鳔2室,后室长约为前室2倍余。肠短,短于体长。腹膜灰黑色。体背深灰,体侧及腹面银白,背鳍灰黄,其他鳍及尾鳍下叶红色。
为我国特有种类,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以及长江南各水系。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江湖阻隔以及食物短缺等原因,导致鯮的种群个体数量显著减少。
8.多鳞白鱼
学名:Anabarilius polylepis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又名桃花白鱼、大白鱼,体长而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缘呈弧形,头长略大于体高。吻尖,吻长往往大于眼径而等于或略小于眼间距。口端位,斜裂,后端伸达鼻孔后缘的正下方,上下颌等长或下颌略突出,下颌前端小突起嵌入上颌的凹陷处。眼侧上位。眼间距宽。鳞细小,腹鳍基具1狭长腋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行于体侧的下半部,最后入尾柄的中轴。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后缘光滑的硬刺,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至尾鳍基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至吻端的距离。胸鳍伸达至腹鳍起点间距离的2/30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约等或小于至胸鳍起点,末端远离肛门。臀鳍起点距腹鳍起点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叉形,末端尖。下咽齿稍侧扁,末端钩状。鳃耙很长,约为鳃丝长的2/3,排列极密。鳔2室,后室末端钝圆,其长为前室的2.0倍。腹膜黑色。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常在湖中水草茂密处觅食,主要食物为水草,其次是小鱼和小虾。1冬龄可达性成熟,每年春初,亲鱼成群游向近岸砾石滩产卵
中国云南独有的一种鱼种,仅分布于云南滇池,为该湖特有。曾是产地主要渔业对象之一,自70年代始,由于环境的变化,如今已濒临绝迹。
9.圆口铜鱼
学名:Coreius guichenoti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圆口铜鱼是鲤科、铜鱼属鱼类。体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尾柄宽长。头小,较平扁。吻宽圆。口下位,口裂大,呈弧形。鼻孔大,鼻孔径大于眼径。背鳍较短,无硬刺,外缘深凹形。胸鳍宽且大,特别延长。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腹鳍稍后。腹鳍至胸鳍基部距离小于至臀鳍起点。肛门靠近臀鳍,位于腹、臀鳍间的后1/6~1/7处。臀鳍起点至腹鳍基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宽阔,分叉,上下叶末端尖。上叶较长。下咽骨宽。肠管粗,其长一般略大于体长。鳔2室,前室包于厚膜质囊内,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粗长,但普遍退化,或前室极小。后室粗长;或前室大,后室极细长;部分个体前、后室均大。腹膜银白色略带金黄。体黄铜色,体侧有时呈肉红色,腹部白色带黄。背鳍灰黑色亦略带黄色。胸鳍肉红色,基部黄色,腹鳍、臀鳍黄色。微带肉红,尾鳍金黄,边缘黑色。
圆口铜鱼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季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
10.长鳍吻鮈
学名:Rhinogobio ventralis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长鳍吻鮈是鲤科、吻鮈属的一种鱼类。体长为体高的4.0~4.5倍。为头长的4.0~4.6倍,为尾柄长的4.2~4.5倍,为尾柄高的9.0~9. 5倍。体长且高,稍侧扁,头后背部至背鳍起点渐隆起。背鳍较长,第一根分枝鳍条的长度显著大于头长。下咽齿主行的前3枚齿末端钩曲,其余2枚末端圆钝。体背深灰,略带黄色,腹部灰白。背、尾鳍黑灰色,其边缘色较浅,其余各鳍均为灰白色。
长鳍吻鮈春、夏季活动范围广泛,常在急流险滩,峡谷深沱、支流出口觅食活动。主要食物是淡水壳菜、河蚬,其次为蜻蜓目、鞘翅目幼虫及其他水生昆虫。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水域,为金沙江特有鱼类。
11.鲈鲤
学名:Percocypris pingi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