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堰塞湖就是地震、火山熔岩或者强降雨等原因引起大规模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大量的泥土、山石崩塌阻塞河谷,使流水聚集,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塞河道的自然坝体(堆积体)称为堰塞体,也叫堰塞坝。
虽然从定义上看堰塞湖是一个湖泊,但是这个湖泊可不一般,它不像我们平时旅游去的太湖、洞庭湖、青海湖那样“温柔”,堰塞湖似乎显得不是那么友好,有点“阴阳怪气”,令人对它捉摸不定,这是因为……
如果堰塞湖遇到强余震、暴雨等自然灾害,就可能会发生溃坝,进而对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同时,由于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也可能会对上游造成淹没的危险。
例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造成唐家山大量山体崩塌,两处相邻的巨大滑坡体夹杂巨石、泥土冲向湔江河道,形成巨大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它的堰塞坝体长803米,宽611米,高82.65至124.4米,库容约2037万立方米,上下游水位差约60米;6月10日1时30分时达到最高水位743.1米,最大库容3.2亿立方米,极可能崩塌引发下游出现洪灾,是汶川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中最危险的一座。
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
情况紧急,堰塞湖急需我们的“拯救”排险。
那具体的排险方法有哪些呢?不要太多,我们就简单的总结为三个字:“疏”、“固”、“导”。
1.“疏”——就是要采取工程爆破的方法炸坝泄洪,但是要炸坝泄洪,得提前把下游的人疏散到安全的地方,不然大量的水夹杂着土石倾泻而下,下游的人家肯定是遭殃了。
2.“固”——就是固坝固堤,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衡量一下堰塞湖的储水量,把堤坝加厚加固,慢慢的,就形成自然湖泊了。
3.“导”——就是给堰塞湖修建导水渠,安全导流,把水都引到安全的地方去。
当然每个堰塞湖的情况是不同的,具体的排险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例如唐家山堰塞湖就选择了开挖泄洪槽来进行排险,而红石岩堰塞湖却在工程师们的巧妙设计下,摇身一变,成为大型水利工程了,是的,你没看错,堰塞湖还可以变废为宝。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发生6.5级地震。在牛栏江红石岩,近1000万方的塌方体下滑形成堰塞湖,面积大,洪量大,度汛风险高,直接威胁下游两岸的人民群众安全,不仅如此,在堰塞体的右岸由于崩塌形成了高达600余米的边坡,坡度陡峻,并且仍在不断坍塌和崩落,情况更加危急。对于堰塞湖的治理,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作建设指挥部在维持现状、整体拆除和除害兴利3个方案中,选择将其改造成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并具有饮用、灌溉、发电、旅游、环库经济等效益。
鲁甸地震后,排除红石岩堰塞湖险情
现在,您是不是对堰塞湖更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