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
制作:中国科普博览
监制: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上一期我们讲到两栖动物的第一大类——迷齿类,第二大类叫壳椎类。
壳椎类生活的时代比迷齿类出现的稍微晚一些,是从石炭纪早期(三亿多年前)一直延续到二叠纪早期(约两亿六千万到两亿七千万年前)这个很短的时期。不像迷齿类各个地方都有,壳椎类主要生活在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北部,所以它生活的范围也更加局限。
迷齿类是由于牙齿的横切面有迷路状构造,而壳椎类从名字上也很好理解,它的每一个脊椎像个空壳一样,所以它因此才得名。中国还没有发现壳椎类的代表。壳椎类的主要分类,包括几个大类,如鳞鲵类、游螈类、缺肢类,这些都是壳椎类的代表。
上图是在欧洲发现的小腕螈。壳椎类整体的体型并不大,不像迷齿类,如长脸螈能达到两米多。壳椎类都非常小,大的非常少。
上图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壳椎类,叫笠头螈,它的模样非常怪。笠头螈的头像一个斗笠,所以叫笠头螈。曾经在网上也有人做了一个恶作剧,做了个笠头螈的模型,然后把模型放在一盆水里,说发现了一个非常奇异的地球生物,其实这种动物已经完全灭绝了。
第三类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滑体两栖类。滑体两栖类从三叠纪的早期(2亿4000万年前左右)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还有现生的代表,包括青蛙、蟾蜍、蝾螈等等。滑体两栖类也分成几个大的类群,一类叫做原无尾类,也就是原始的、没有尾巴的动物,这类动物出现都比较早,主要在三叠纪早期;还有一类叫做异螈类,这一类也很奇特,因为它们也没有现生的代表了,它们也有一个另外一个名字,叫"阿尔班螈类"。
另外三类都是有现生代表的。第一种是无尾类,如青蛙、蟾蜍,它们都属于无尾类;第二大类,叫做有尾类,如娃娃鱼,学名叫中国大鲵,都是有尾类的代表;还有一类大家比较少见的,叫做蚓螈类,这种动物长得像蚯蚓一样,所以叫蚓螈类,它们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公益性科普活动。精彩内容关注“科学与中国”官方网站(cs.kepu.cn)。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为网站委托单位,中国科普博览为网络传播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