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第一次确认了地球的内核是固态的,而且具有和黄金、铂金一样的弹性——难道地核是由黄金和铂金构成的?
地球核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普遍的观点是,地核分为固态的内核及液态的外核,半径约3400公里,温度达5000多度,接近甚至可能超过太阳表面温度。其中内核半径1220公里,约为月球半径的3/4。
地核是45亿年前地球形成初期行星分化时,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较重的物质下沉到中心形成的,所以地核的成分大致可以推断为80%的铁、镍以及一些轻元素,当然还富含金、铂等其它亲铁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正是这些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让外核处于熔融状态,产生磁场,保护着我们的大气层,没让它被太阳风吹走;也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让我们不被宇宙射线狂轰滥炸。
对地核的认识仅仅始于一个世纪以前,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地球是由一层厚而脆的外壳,以及熔融状态的粘稠金属核心组成;上世纪30年代发生的新西兰大地震,数据显示地球核心出现了不该存在的压缩波(P波),丹麦地震学家英格·莱曼才推断认为,地球中心可能是固体的,这些压缩波就是反射的回波。此后,地核分为内外两层就成为了公认的模型。
但又有什么证据可以肯定地核就是固态的呢?毕竟没有人方便亲自去那儿看一看,摸一摸,所以地核究竟是不是固态的就成了悬疑,就像辛普森案,所以人都知道是他*,但就是没有证据证明是他*,最后只好释放了事。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到可以穿过固体地核的J相地震波上,这种地震波可以探测到星球内部各层的弹性细节,唯一的缺点是它非常弱,几乎不可能探测到,所以地震学家把测量J相地震波看作是地震学的“圣杯”。
幸运的是,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已经部署了一个被称为地震仪的全球网络,可以捕捉到绕地球传播的微弱震动和颤抖。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重新分析了2010年到2016年期间发生的6.8级以上地震的历史数据,发现S波比原来想象的要慢2.5%,这足以表明地球内核是“坚固而相对柔软的”,具有和黄金、铂金一样的弹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科学家们还没有肯定的答案,但估计是因为地球中心炙热的环境,铁在高压下呈现的固有属性,或者是一些比较轻的元素被困在内核中造成的。研究人员将很快在新西兰和南极洲之间的麦考瑞岛及周围建立一个地震仪网络,希望在这个地震频发的地区找到更多的线索。
看起来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指向地球中心的大型望远镜,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能够准确地知道地球核心是由什么构成的吗?要真的全部是黄金和铂金,那可怎么是好,那可怎么是好啊!好吧,这只是一个美好奢侈的遐想,理论上完全没这个可能。
这项研究发表在今天(10月19日)的《科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