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平潭又现“蓝眼泪”,“蓝眼泪”随浪袭来,如梦似幻,行走海边,仿佛置身蓝色星河。
“蓝眼泪”是海萤等发光浮游生物产生的现象。平潭附近的海萤,主要是希氏弯喉海萤(学名:Vargula hilgendorfii),以及齿形海萤。它们是生活在海湾里的浮游生物,为荧光的来源。海萤的身体里有一种叫发光腺,受海浪拍打、大风天气等刺激时,就会产生浅蓝色的光。
在我国,“蓝眼泪”现象主要出现在福建平潭、福建泉州净峰惠女湾、厦门海滨、筼筜湖畔、台湾省海滨等。
大规模的“蓝眼泪”背后,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既然是浮游生物,是不是和赤潮一样,代表了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先去了解下“蓝眼泪”。看看这种现象和生物背后喜忧参半的真相。
首先,咱们来辟个谣。“蓝眼泪”并不意味着海水污染和生态破坏。“蓝眼泪”和赤潮现象有个本质的差别,那就是规模。如果“蓝眼泪”的规模能铺满海面,密度够高,那么它们可能在增殖的同时,黏附在鱼、虾等动物的鳃上,令动物窒息死亡。而生命短暂的浮游生物,死亡后会分解,持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然后产生有害物质,产生连锁反应,其他海洋生物要么氧气量不够窒息死亡、要么毒素累积,中毒死亡。
不过我们从图片就不难发现,“蓝眼泪”主要是在浅海、海滩附近生存,图片中能看到的“蓝眼泪”只是一抹一抹的,并没有铺满海面。而且它的体型只有毫米级,影响本身就比赤潮类的海藻或浮游生物影响小。
相反地,能看到“蓝眼泪”现象,说明水体的水质、澄澈度、营养素等指标都处在不错的水平。只有在清澈的水质中,“蓝眼泪”的效果才会那么迷人。关于“蓝眼泪”和水体污染的逻辑关系,很多人理解反了,水质好会出现“蓝眼泪”,“蓝眼泪”的密度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导致水体被污染。这是互相影响的、循环的逻辑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