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起源于云贵高原的马雄山,蜿蜒流淌至南海。其全程2400公里,横贯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六省,覆盖中国五分之一国土,承载着三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仅次于长江、黄河的中国第三长河。
在过去的岁月里,珠江一直被称作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小段水道,宛如一颗不起眼的明珠。直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华南地区的河网统一归为珠江水系,设立珠江水利局。从此,珠江正式崭露头角,成为中国第三大河。
珠江水系犹如一幅宏伟的画卷,东江、北江急流奔涌,而西江则缓缓东流,最终在广州附近的三角洲交汇,形成了“三江汇流、八口出海”的独特水系格局。这里的洪水来势汹涌,春夏时节尤其如此,给了这片土地丰沛的水源,也为航运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年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左右。春夏季节的降雨集中,常常引发洪水。这让珠江的径流量仅次于长江,排名全国第二,黄河甚至不敢小觑,它的排水量是黄河的六七倍。
这条壮美的河流在它的主干流西江中表现得尤为强劲,占据了整个流域总量的80%。起源于云南的马雄山,西江是珠江水系最大最长的支流,穿越多个省区,改名不断,直至流至广西的梧州才得以保留其原名。
而北江,作为珠江水系的第二大支流,其河程虽短,却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从赣州的小茅山发源,经过一路的改名,最终融入西江,与之共同汇入南海。
东江,则是这珠江三巨头中的第三大支流,它发源于江西的安远县三百山,顺流而下,成为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的母亲河。
在珠江三角洲找到它的终点,成为了这幅绚丽画卷的一部分。
珠江流域的地貌变化万千,94.5%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以西江为例,它穿越了云贵高原边缘,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喀斯特地貌。广西的桂林更是山水甲天下,成为中国风景的代表。
而珠江三角洲,则是这片土地的骄傲。它被珠江冲积所形成,是中国第二大三角洲,地势平缓,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然而,这片土地却历尽沧桑,5000年前的珠江入海口如今早已移至佛山。
在珠江三角洲,古老的桑基鱼塘让这里成为了中国农业的瑰宝,也是淡水鱼和商品粮的重要产地。
在古代,这里是百越人的聚居地,群龙无首,崇尚鬼神,精通水性,掌握着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
古越人的饮食也颇有特色,偏爱蛇类、贝类等动物,甚至在3万年前就已掌握了食用螺蛳的烹饪技艺。
珠江流域的贸易也是繁荣昌盛,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珠江口的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贸易港,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关闭的大港。
和黄河、长江的文明不同,珠江流域被南海环抱,容易吸收外来文化。珠江流域率先接受新思想,引领了改变中国的浪潮。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是珠江流域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广东宝安县更名深圳,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先锋。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超越了日本东京湾,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群。在通信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大湾区拥有着世界领先的优势。
珠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承载
了千百年文明与历史的见证者。它孕育了古老的越足文化,让这片土地拥有了独特的风貌和传统。
在这片山水间,每一帧景色都是动人的画卷。春水烟波中,落霞映照下的南海波涛,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风景画。珠江支流的清流静静地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也见证了现代中国最自由开放的精神。
这片土地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广东肇庆封开县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窥见了14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痕迹,让我们想象起春秋战国时期,这里部落众多,群龙无首的百越人,他们航海、捕猎、制船的场景。
食物也成为这片土地文化的一部分,古越人喜爱吃蛇类、贝类,对于食材的加工和利用也颇有心得。
广东、广西的人们对于美食的理解也十分宽泛,蛇的烹饪方法不计其数,就连狗肉也能变出百般花样。
贸易是这片土地经济的脉搏。珠江口早已成为活跃的海上贸易之地,海禁的解除让这里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从秦始皇时期的玛瑙、翡翠,到宋代沉船的海上敦煌,珠江流域一直扮演着贸易的重要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广州到深圳,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这里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在这里,山水与文明相融,传统与现代共生。每一帧景色都是动人的画卷,每一处遗迹都是历史的见证。珠江,这条流淌了千百年的河流,见证着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也见证着中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