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向下望去,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自然保护区大汶流15万亩湿地恢复区,这里曾经因为黄河来水来沙量的减少,流路固化、河床下沉,从而阻断了黄河和周边湿地的水系连通。加上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湿地生态受到严重影响。打通水系成了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的关键,近年来,当地先后实施了十几项以水系连通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来打通母亲河和湿地之间的“毛细血管”。
首先是新建、改建了6处引黄闸口,在黄河两岸形成了9个引黄口的布局,每年黄河大水量期间,集中向湿地进行补水,同时疏通了241公里湿地水系,修复了黄河与湿地以及湿地内部的“血脉连通”。有了充足稳定的淡水补给,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又大力推进湿地水环境建设,来提升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塑造微地形,建设鱼类栖息地、鸟类繁殖岛、植被生态岛,营造适宜鸟类生存的环境,形成了“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总面积已超过20万亩。
目前,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1630种、野生植物411种,鸟类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其全球总量的1%,成为东方白鹳和黑嘴鸥全球重要繁殖地、丹顶鹤重要越冬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卷羽鹈鹕东亚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
如今,曾经的盐碱荒滩已不复存在,在母亲河的滋养下,水草丰美、候鸟群归的黄河三角洲又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中。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月湖,这里是黄河故道形成的一片水域,因形状像月牙而得名。围绕月湖以及黄河河道两侧分布的是2万亩天然柳林。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整齐而不失层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黄河携带的柳树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自然生长逐渐形成了如今的2万亩天然柳林保护区,这里也是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