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脉底蕴,塑造特色风貌
以地方特色文化塑造为基础,促进乡村旅游。着力提升文 旅品质,建设文化展示馆、体验区、主题广场、特色雕塑、名 人文化墙等设施。保护历史遗存,局部形成片区特色风貌节点。以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线路为载体,建设具有地域风情的历史 文化带。积极开展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活动的宣传普及,形成 寓教于乐的生态文化体验廊道,并局部打造民俗文化微节点。
增强民生保障,构建宜居城镇
立足临空区内、外统筹联动发展,规划构建政府引导、企 业参与、区域协作、开放共享的“区级(新城)—镇级(街道) —乡村级(新型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临空区内高质 量布局区级、镇级及社区级服务设施,服务全镇,临空区外完 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
临空区内高标准集中设置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 幼儿园等,辐射全镇;临空区外镇管辖区保留村庄现状幼儿园3 处和小学 2 处,鼓励在有条件建设区内,适度补充幼儿园和托 育设施,促进设施均衡布局。落实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和托育服务设施建设要求,规划鼓励在集中建设区内结合教育、商业、文化等设施,一并建设托 育服务设施,不独立占地,并符合市级相关要求。
建立以社区中心为基础、邻里街坊中心为补充的公共服务 网络,其中:社区中心重点涵盖街道级、新型社区级的公共服 务设施及小型商业中心等配套建设,构建 15 分钟社区服务圈。通过各类设施用地的统筹配置提供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设置 邻里街坊中心,重点涵盖新型社区级、项目级的公共服务设施 以及便民商业设施配套建设,形成 5~10 分钟的便民生活圈。
落实指标传导,实现全域管控
临空区外镇管辖区划定农业、生态、休闲游憩三类生态功 能片区。在片区内部,以村庄边界为基础,结合自然资源禀赋 特点与承担的主导功能,细化为多个管控单元。
聚焦规划落地,创新实施路径
延续区域绿色空间结构,重点保障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内河 流、林地等生态要素的功能性和连续性,推动临空区森林环、 绿色南中轴两侧森林廊道建设,搭建镇域内林廊相通、林水相 依的生态网络系统。
从自然资源禀赋、土地整治潜力、空间结构特点、生活生 产功能等方面,划定城镇更新整治、农业生产提质、生态综合 整治 3 类土地综合整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