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的世界军工制造数据来看,每生产300万发子弹,就需要消耗13至14吨铜,军工对铜的需求,由此可见一斑。
可就是这样的重要资源,我国的存储量却不足世界的4%,是真正意义上的“缺铜大国”。
青藏勘探:为国寻“宝”然而,与这仅有的铜矿储藏量相对应的,却是我国巨量的铜消费。
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一年的铜消耗量可以高达惊人的千万吨,几乎每次都能占到世界铜交易量的50%上下。
因此,我国既是“缺铜大国”,也是“铜需大国”。
如此矛盾的“身份”,也就意味着我国对于外来铜的需求,是极其巨大的,这使得部分国家,可以用限制铜供应的手段,来阻拦我国的军工发展,这对中国建设极为不利。
而若想摆脱这一困境,那探寻大型铜矿矿床,便成了我国唯一的出路。
在这样的考量下,我国成立数个勘探队,开始在我国境内各区域内寻找铜矿的身影,在这其中就包括神秘的青藏高原。
之所以会锁定在青藏高原,主要也是因为这里满足了三项成矿条件,分别是海底喷流、大陆碰撞、斑岩沉积。
其中,海底喷流指的是含矿物质的热水在喷涌时,若遇到冷海水,会导致矿物质沉淀,进而形成矿脉。
大陆碰撞是指板块挤压,会形成矿床,从而生成相关矿脉。
至于斑岩沉积则要复杂一些,它的本质是指岩浆在与地下水相遇时,会使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沉淀堆积,最后形成矿堆。
这三项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一者,都极可能形成金属矿脉,而青藏高原作为板块挤压的产物,却同时满足了这三项条件,这意味着高原之下必有矿藏,而且还应该很丰富。
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我国西藏第一地质大队就借助这一条件,成功在西藏昌都,勘探到玉龙铜矿。
这也是西藏地区发现的第一座铜矿,让一众青藏勘探者都看到了希望。
1995年时,我国王成善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在玉龙铜矿又展开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复盘,他们希望通过研究玉龙铜矿的成矿原理,来找到一些新的探矿思路。
可令王成善没想到的是,“思路”可能没开发太多,探矿人才却培养出许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位名叫唐菊兴的工程师。
唐菊兴基于老一辈的“三项成矿”的原理,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在“海底喷流成矿”和单一矽卡岩型矿床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四位一体”矿床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
而且,在这一新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唐菊兴率领的团队在2006年时,找到了堪称世界级金属矿床的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据科学的评估,该矿床内共有1000万吨铜,还伴生305.5吨金,15840吨银,以及106.2吨钼,是一座巨大的金属矿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