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CCTV-4《国家记忆》栏目将播 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第四集《通江达海》。本集主要讲述*总理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淮河方针后,苏北人民如何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修建淮河下游的入海、入江通道的故事。
公元1194年,黄河决堤,河水裹挟大量泥沙涌进淮河,淤塞了淮河入海口。淮河因此失去了独流入海的通道,水系紊乱,被迫流入长江,再通过长江间接入海,致使灾害频发。新中国初期,治理淮河水患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疏浚淮河的泄洪水道。
1951年冬,苏北十多个县的几十万民工在常人难以忍受的严寒中,仅靠手挖肩挑,奋战了80多天,开挖出一条长达168公里的人工入海通道——苏北灌溉总渠。这条大渠的开通,让淮河在数百年来后终于可以再次直接入海。
受历史条件的局限,这条入海通道的设计流量远远不如淮河进入长江水道的流量。淮河汛期的泄洪,还是以入长江水道为主。因此,新中国治淮初期,党中央就决定在洪泽湖的东南方向建设一座控制淮河入江的大型水闸——三河闸。
苏北灌溉总渠和三河闸工程完工后,淮河流域抵抗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如果长江与淮河同时发大水,淮河泄洪势必受阻。1991年,苏北灌溉总渠北面,又增添了一条淮河入海通道,设计流量是苏北灌溉总渠的三倍。自此,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淮河终于通江达海,在汛期能够有效泄洪。
CCTV-4《国家记忆》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于6月22日起,每周一至周五20:00档在CCTV-4播出。此外,央视频APP将提前于17:00全网独家首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