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长江沿岸临湘段。左:湖北洪湖,右:湖南临湘 · 图虫创意 ©
02.三湘长江中游,
从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城陵矶段,
被称为“荆江”,长360公里,
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与下荆江。
荆江河床淤高,如同地上“悬河”,
在历史上是洪水多发地。
但也正因为河网与湖泊密布,
江水与泥沙冲积出肥沃的土地,
在长江中游北岸的江汉平原
与南岸的洞庭湖平原,
形成富庶的“鱼米之乡”。
图片|湖南省地图(审图号:湘S(2020)037号) ·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
长江在鄂、湘两省交界处,
勾画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洞庭湖北吞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
为荆江画上“句号”,
再由岳阳的城陵矶汇入长江。
洞庭湖南边的省份,
被称为“湖南”。
一条湘江从洞庭湖南下,
贯穿南北,
另有三条长江支流资水、沅水、澧水,
在全省构成湘资沅澧聚一湖的水系格局。
图片|湖南岳阳城陵矶港口,长江和洞庭湖的交汇处 · 图虫创意 ©
古代的洞庭湖,
南横五岭,北连云梦,
极盛时期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
号称“八百里洞庭”。
唐代诗人刘禹锡路过岳阳,
登岳阳楼,
遥望洞庭湖水色,写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别出心裁地将八百里洞庭
比作掌中的银盘,
湖中俊秀的君山则为盘中一枚青螺。
如今从岳阳楼看去,这个比喻依然传神。
洞庭之名,即源自湖中的洞庭山,
即现在的君山岛,
有“神仙洞府”之意。
图片|岳阳楼,屹立于洞庭湖边 · 图虫创意 ©
宋代,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托,
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当时,范仲淹因公务繁忙,
未能亲自来到洞庭湖,
多亏滕子京写信时,
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
让他得以想象这一方烟波浩渺的水土。
明代中后期,
民间已经流传“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洞庭湖地区取代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
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出产地。
而曾经“苏湖熟,天下足”的太湖地区,
反而由粮仓变成了粮食需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