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流”暗示不间断,“响”暗示名声之大。“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与后文“秋风”相呼应。
一个“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以声音之貌状蝉之清逸,笔意老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居高”明指蝉所处之地,暗指品行之高,一语双关。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用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最后说点题外话,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虞姓的祖先为上古有虞氏,部落的始祖叫虞幕。
虞幕是颛顼之子,黄帝的曾孙,自幼喜欢歌唱,擅长制作乐器,常引百鸟和鸣,凤凰翔集。以此功德,黄帝就封此人于"虞"地。此人以封地为姓,号称有虞氏。
有虞氏——穷蝉
而舜为虞幕的后裔,当时是以孝悌闻名于世的圣贤。后来成为有虞氏部落首领,接受尧帝的禅让,成为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史称虞舜帝。
舜在年老时将帝位禅让禹,禹又将把舜帝的儿子商均封在商,建立虞国。
虞国的后裔子孙,多以国名"虞"作为自己的姓氏,虞世南可能就是舜的后代。
说了这么多和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 有虞氏的始祖虞幕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穷蝉,是不是很神奇。《大戴礼记·帝系篇》:"颛顼产穷蝉。"《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第二, 有虞氏的旗帜有个专属名词——緌,是不是很眼熟呢。
以上都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如有兴趣,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