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悬河”示意图
黄河形成“地上悬河”的缘由主要是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降水丰沛,植被比较茂盛,加之当时人类处于原始时代,人口稀少,使用的生产工具也很简单,黄土高原基本上处于自然侵蚀状态。
大约从商周以后至战国以前,黄河流域人类经济活动显著增加,人口也逐渐稠密起来,但是生产力依然较低,气候也比较湿润,降水较多,森林草被较为茂盛。当时,黄河下游河道并不是只有一条,而是在平原游荡漫流,形成了多股河道,因此被称为“九河”,这个时期,河床淤高较慢,决口改道不多。
战国以后,由于生产力发展,人们开始在黄土高原进行大面积的农业种植,改变了黄河中游局部的小气候环境,使黄土高原广大地区开始变得干旱,导致黄土高原地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大大加速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同时,又大规模修筑堤防,黄河洪水从此被归入固定的河槽,形成了广阔的滩地,以滞洪沉沙,大量泥沙集中在两岸大堤之间年复一年地淤积下来,河床不断抬高。
黎阳夜景
到了西汉末年的公元前6年前后,已有史料记载,黎阳(今河南浚县)附近河床已高出民居,形成名副其实的“一级悬河”。
“二级悬河”形成的缘由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水沙条件显著改变,洪峰频次和洪峰流量显著减少,洪水的造床作用减弱,河流平面和断面尺度减小,致使河道的淤积局限于中小水主河槽内,主槽和嫩滩一直在淤积。二是河床边界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量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使下游主河槽相对稳定,为泥沙的淤积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所。三是滩区生产堤的修建,进一步缩窄了行洪河道,当大洪水漫过生产堤后,其落淤厚度随滩地距河槽的距离越远而逐步降低,加剧了滩唇高仰、堤根低洼的河槽形态。黄河成为“地上悬河”后,决口、改道频发。据记载,先秦时期至民国间(公元前602年-1938年)这2540年间,黄河共决口1590余次,改道26次,其中大的改道9次。俗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使得黄河两岸的人民苦不堪言,黄河下游安全的问题主要是由河床不断抬升造成的。
针对黄河河床不断抬升的问题,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山东鄄城成立冀鲁豫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两个多月后更名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从此开启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1955年,新中国提出了“蓄水拦沙”的治黄方略和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河治理开发综合规划。
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前排右一 王化云主任二排右一 钱正英院士)
1964年,根据三门峡水库在应用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治黄方略调整为“上拦下排”。1975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防治黄河过程中也产生过类似的问题,治黄方略又调整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泥沙的治理思路也在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了当代治理黄河的“拦、排、调、放、挖”方略,“拦”主要是指在上中游地区利用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库拦减泥沙、“排”就是利用下游河道洪水排沙入海、“调”是指利用水库调节水沙过程,在排沙入海时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放”包括引黄淤灌、放淤改土、放淤固堤等实践、“挖”是指挖河疏浚等。
当代对黄河淤积问题的治理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为辅。《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提出到2030年黄河水沙调控和防洪减淤体系基本建成,洪水和泥沙得到有效控制的治理目标。通过现阶段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联合利用,以及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基本可确保2030年达到该目标。
黄河水
黄河安全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为达到*在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目标,需要解决河床淤积方面的新老问题,老问题是黄河下游“一、二级悬河”形态还未从根本上改变,而新问题是上游宁蒙河段淤积又形成了新悬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系统论思想,统筹考虑泥沙运移的全链条过程,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治黄思路。尽管黄河已经多年未发生洪水,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有忧患意识,以科学手段逐步降低河床高度,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本文首发于《地球》2019年第12期,有删减修订
责编:刘 丹
排版:尹 璐
审核:李文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