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2年3月25日,乌克兰哈尔科夫,一场袭击过后,一位居民从燃烧的商店中寻找物品。 /视觉中国
观察她的社交媒体,你会发现多年前,总会有一些陌生的男性网友向她表达爱慕之情,喊她“女神”“我的女神”。战争发生后,伊莉莎不再分享美食美景,取而代之的是与美丽无关的战争——受伤的同胞、防空洞里的老人、被轰炸的医院……也正因此,她不再是网友心目中岁月静好的“乌克兰美女”。
当伊莉莎尝试在网络上以自己的方式讲述她亲历的战争时,她身上的“美女”标签似乎不复存在了。如今,她成了一些网友口中“卖惨”“被信息操纵”“恶意带节奏”的人。
伊莉莎尽量无视这些攻击她的评论,但网暴却愈演愈烈。互联网的复杂生态,已经远远超出了伊莉莎可以理解的范围。
当地时间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首都基辅,一名女子在等待火车。 /视觉中国
尽管她在网上经历了各种撕扯和攻击,但伊莉莎一直认为,中国是她的“第二个故乡”。
过去10多年里,她一直在中国工作、生活 ,热爱中国文化;她参演过不少讲述中国革命、中国抗战的影视作品,对近代中国遭遇的殖民和侵略感到愤慨,深知和平和发展来之不易。
伊莉莎在网上落差极大的遭遇,让我们不得不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在战争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坚守人类的基本共识和良知。
当 地 时间2023年1月14日,乌克兰第聂伯罗,一枚俄罗斯火箭击中一栋多层建筑后,紧急救援人员正在清理废墟。 /视觉中国
以下是伊莉莎的自述:
从乌克兰到中国工作,“我想讲述我看见的中国故事”
我出生在第聂伯罗市,这里是乌克兰东南部的城市,有100多万人口。
这在中国不算大城市,但在乌克兰,我的家乡是全国第四大的大城市。那里有一条美丽的河,第聂伯罗河,冬天,这里会下雪。
19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那时我才5岁。我对苏联没有什么记忆,那会儿只能记得奶奶给我买的冰淇淋。
成长过程中,我从未纠结过我的身份认同。我有一半的俄罗斯血统,但我的母语是乌克兰语和俄语,我拿的是乌克兰护照,我是乌克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