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汪直与王直,明朝那些事儿关于汪直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5-01 20:16:00

作者:贝利撒留

前些年,一则“日本人为明朝汉奸汪直修墓”的新闻,引爆了国内互联网。随后不久,浙江丽水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两位青年教师,带着自备的斧头和榔头来到了安徽歙县,在找到了王直的墓之后,将刻有汪直名字的墓碑,和刻有日本人名字的“芳名塔”砸毁。此举让本已沸沸扬扬的,“日本人为民族败类修墓”事件,再添波澜。

汪直何许人也?

汪直,又名王直,号五峰,是明朝徽州歙县拓林人(今安徽歙县)。在日本,汪直是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自称五峰船王,有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之意。在中国,他却是官方正史里的“倭寇”汉奸,是该遭唾弃的民族败类。

明朝汪直与王直,明朝那些事儿关于汪直(1)

日本人为汪直树立的雕像

《明书·汪直传》记载:“(汪直)自少落魄任侠,及壮多智略,善施与,故人宗信之。”意思是汪直从小就不是官府眼中的良民,而是标准的民间“好汉”。汪直少年时便认为:“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乎逍遥哉?”可见,汪直早已经是个心怀异志之人。

不过,汪直有这种想法也是很正常的。在明朝中后期,阶级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

正所谓有人生在罗马,而有人生来骡马。很不幸,汪直的出身就属于后者。在那个年代,明朝南方有千千万万个汪直。而他们为了能够出人头地,或者只是为了混个温饱,都会将希望寄托于大海。

片板不许入海的海禁政策

最初,朱元璋对大海的厌恶,也许只是因为被他击败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余部,在舟山群岛起兵造反。但是这个偏执的皇帝,后来通过一系列政令构建出了严厉的海禁政策,通俗来说就是“片板不得入海”。海禁最严时,甚至沿海的居民在近海捕鱼都算非法。

中国海上贸易自古就很发达。有学者考证,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了海上贸易活动。《国语·齐语》有言:“越裳献雉,倭人贡畅”。汉朝时,甚至有通过海路与罗马交往的记载。

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海上贸易更是空前繁荣。南宋初年,市舶司的年收入“动以百万计”。南宋末年,市舶司的年收入更是达到了二百万缗(每缗一千文,即一贯钱),而当时南宋的财政总收入也不到一千万缗。可见在当时,海外贸易是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沿海人民走私成风,海商汪直

如此巨额的贸易,在明朝被明文禁止了,自然是极为不合理的。因此,虽然官府不做海上贸易,但是当时民间,却有不少人铤而走险。

总之,在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汪直与乡人朋友来到广州,开始做起了走私。当时汪直的走私生意,主要是把中国的丝帛硝黄等违禁物品运到日本等国。而这些国家远不如中国物产丰富,因此倒卖这些违禁品的利润,往往有十倍百倍。这让汪直看到了海上贸易的巨大前景,之后的五六年间,汪直一直穿梭在各国之间,所获巨万,是一名真正的“海商”。

明朝汪直与王直,明朝那些事儿关于汪直(2)

嘉靖帝

然而在海上不仅有海商,还有海盗。甚至很多海商也会兼职做海盗。所以当时的海商大都会“成群分党”,结伴而行。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汪直投入徽州同乡许栋部下当头目。三年后,首领许栋被官府(朱执)击败逃走,汪直被推举为新的首领。嘉靖三十年,汪直先后击败了多位海商头领,一举成为当时最大的海商头目。

这时候的汪直虽然羽翼丰满、势力极大。然而总体上,还是可以算作海商的。

海禁政策不得人心,海盗汪直

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开始从农业经济中分离,江南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当时,仅仅是丝织品、茶叶、瓷器等常规货物,往往都能在海外获得十倍以上的利润。而广大劳动人民,也是迫切需要海外市场的消费,来让他们养家糊口。

明朝汪直与王直,明朝那些事儿关于汪直(3)

织机效率远高于纯手工

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却阻断了这一进程。在官府被走私者渗透成筛子的年份,海外贸易还是可以通过走私来实现的。但是当政策收紧,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获得商品时,以汪直为首的海商,就只能下狠手了。这时,抢劫就成了海商们的主要进货方式;这时,汪直已经从海商蜕变为了海盗。

值得注意的是,汪直虽然做了海盗,但是一方面抢劫的目的性较强,只是为了“进货”。另一方面往往以官家大姓为抢劫对象,因为一来官家大姓往往“藏货最多”,二来汪直的队伍中大都是来自沿海地区的贫苦百姓,他们深知百姓之苦,因此极少劫掠。

明朝汪直与王直,明朝那些事儿关于汪直(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