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0 23:46:50

品服

品服又称“品色衣”,就是官吏按品级高低所穿的规定服色。古代官制把官级分为九品,一般有品级的官员称为品官。品官的等级不同,其品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以区分尊卑。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员讲究门阀等级,“品色衣”就是在此时出现的。到隋唐以后,品色衣逐步发展且演变为官吏常服。唐朝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穿紫色的衣服,佩带金玉带;四品官穿深绯色衣;五品官穿浅绯色衣,带金带;六品官穿深绿色的衣服;七品穿浅绿,带银带;八品穿深青;九品穿浅青,带瑜石带。以后历代官员的品服虽有些变化,但基本上都以紫、绯、绿、青四色来定官品高低,并形成了相应的制度。

中国十大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13)

霞帔

霞帔,是明清时期后妃、王公大臣的诰命夫人所常穿礼服的一部分,类似于现在的披肩。帔子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得名于隋唐时期,宋代时霞帔变成女子礼服的一部分,也成为女性社会身份地位一种标志;明代时发展成为“霞帔”。因为它的形状如同彩带,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可以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着金玉制成的坠子,美如彩霞。本来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后来平民的女子在出嫁时也可穿戴霞帔。命妇的品级不一样,霞帔的颜色和图案纹饰也不同。如一、二品命妇的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是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绣缠枝花纹。

在福建南宋黄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实物,其形制是两条绣满花卉纹的细长带,长带尖角一端相连,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将两条长带搭在肩头,在颈后以线相缝连,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坠一个金或玉的圆形“帔坠”作为装饰。这样的霞帔是宋代内、外命妇常礼服的一部分,如《宋史•舆服志》所记:“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这里所谓“常服”并非指日常服装,而是在国家大典之外的各种礼仪场合所应着的正式礼服。

襥头

襥头,又称作“折上巾”或“四带巾”。它是裹发巾中的一种,因为它是用黑帛向后幢发,俗称为“幢头”。襥头是在东汉幅巾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在北周时形成定制,隋唐之后广为流行。

襥头的佩戴最为普遍,形态多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变化也最大。从最初的裹发巾一直演变为后来的纱帽,完全脱离了巾帕形式。不同样式的襥头也代表着人们的不同身份与职业。在唐代的皇家宫廷里有长脚罗筷头,一般的乐舞伎和平民百姓戴有额上两折上举的“折上巾”。宋代制度规定文武百官公服筷头一概用直脚,而仆从、公差、身份低下的乐人,则用交脚和曲脚。在喜庆宴会时更可特别使用鲜艳的色彩,装饰纱帽,称作“生色销金花样幢头”。

中国十大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14)

裘是古人秋冬御寒的衣物。古人穿裘,裘毛是向外的,这和现在不同。穿裘接见客人,或者穿裘行礼,都是不礼貌的,所以古人就在裘上,多套上一件罩衣,这件罩衣叫做裼衣,裼衣的颜色,通常要和裘的颜色协调,否则就不美观了。袍

袍也是古人秋冬御寒的衣物,袍即长袄。袍里面铺有东西,据说是乱麻。由此可见袍并不是什么贵重的衣物。袍和裘相比,地位要低,一般人都是没有财力制置裘时,才去穿袍。

汉代以后,袍的品种增多,出现了绛纱袍、皂纱袍等,袍成了朝服,地位就大大升高了。

布衣

上古的布,是葛织品或者麻织品,而非棉织品,这是因为种植棉花的意识和技术,上古人还没具备。古人常常布帛相称,帛和布是不同的,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由帛做成的衣服价格昂贵,普通庶人穿不起,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后来,“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称。

褐是古代一种十分粗劣的衣服,用兽毛或粗麻做成。穷人穿褐,所以穷人被叫做“褐夫”。

中国十大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15)

屦是上古人的一种鞋子。屦分为葛屦、麻履、皮屦等。葛屦是夏天时穿的,皮屦是冬天时穿的。通常,屦用麻绳编做而成,为了使屦结实,编时要边编边砸。

屦有一个别名,叫做舄。屦和舄稍有不同,单底的叫做屦,复底的叫做舄。屦中垫了一片薄木片的,叫做复舄。复舄因为垫了木片,所以即使不小心拐进泥洼里,也不担心渗湿了。

蹝是古代的一种草鞋。《孟子》上说:“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所谓“敝蹝”,就是破草鞋的意思。

中国十大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