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美国经济有关的所有叉车中,有90%是Carloader(Clark)。
1959年,日本TCM(Toyo Carrier Manufacturing Co.,Ltd.)和小松公司,向欧洲交付了第一批叉车;日产汽车(Nissan)的叉车于1965年开始交付,丰田汽车于1969年开始交付。总的来说,可以认为,在1960年代是欧洲面临“亚洲叉车入侵”的开始。同时,日本的制造商与欧洲、美国以及某种程度上和东欧竞争者一起,在西方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他们提供的产品价格低于欧洲制造商,开始的时候它们叉车质量稍逊,但随后达到了欧洲叉车相同的竞争水平。此外,日本叉车以附加装备作为标准装备进入了欧美市场,同时将市场价格降低了35%。在1980年代,欧洲叉车工厂发动了反攻,并试图通过增加向其大陆进口叉车和提高关税来限制从亚洲进口叉车。日本反应很快,首先是丰田在欧洲(法国安塞尼)建立自己的叉车生产厂,不久其他日本公司也将效仿:TCM(比利时的布鲁日),MItshubish(荷兰的阿尔梅勒),NISSAN(西班牙的潘普洛纳) ,Komatsu(首先在英国的莱顿巴扎德(Leighton Buzzard),然后在意大利的巴里(Bari)建厂。
在美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最初从日本开始进口叉车,并在1970年代开始势头强劲。当美国人效仿欧洲,限制从日本进口时,日本公司也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位于伊利诺伊州的马伦哥的Nissan叉车,印第安纳州的TOyota叉车。Komatsu叉车则在加州La Mirada市建厂(洛杉矶附近)。
1976年(处于先进技术的最前沿),第一台Komatsu无人遥控叉车问世。
随着时间的流逝,亚洲的繁荣恰逢欧洲制造商自身遇到了许多其他问题。首先,这是一场爆发的能源危机。此外,这些公司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方面,公众日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工业发展,同时还上面临着房地产价格的飞速增长(在1990年代),这是由于土地的灾难性缺乏造成的。令人惊讶的是,尽管遇到了所有这些情况,欧洲和美国的制造商都没有做出任何努力,哪怕做出一些至少在赢得亚洲一些市场份额上的尝试。文化差异和亚洲市场的偏远,可以部分解释这一点。欧洲和亚洲消费者对技术的态度文化差异也影响:三年后,亚洲截断了部分进口欧洲二手叉车入口,并开始投资购买新车。他们认为欧洲叉车太昂贵了,而且已经使用了太长时间了。还有一个细微差别:在亚洲市场上,机械传动是首选,在欧洲和美国,他们更喜欢自动传动。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来自韩国的叉车生产商-大宇、现代和三星的工厂也相继开业,随即“闯入”了世界市场。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宇(Daewoo),它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不错份额。
东欧制造商在叉车发展的世界历史中也扮演着次要角色。东欧知名品牌包括V.T.A. Kraft(原东德),DESTA(原捷克斯洛伐克),Lviv(乌克兰)和BALKANCER(保加利亚)。在包括古巴、越南和蒙古在内的相互经济援助委员会成员中,这些制造商实际上是垄断者。但在其他欧洲国家,几乎找不到它们的产品。出口西欧的困难,与以下事实有关:东欧的叉车,必须重新技术改造,并使其达到与西欧客户要求相对应的最低质量水平。西方进口商的另一个障碍是,东欧叉车零部件供应的等待时间太长。因此,在运营的最佳年份,BALKANCER每年为东欧市场生产10万台叉车。在“ perestroika”(苏联改革)之后,这个市场为亚洲品牌打开了大门。最初,东欧用户无力购买新叉车,因此他们不得不购买二手叉车,而在东欧进行整合的西方公司带来了他们自己喜欢的叉车品牌。到2003年,BALKANCER的销售水平急剧下降。
我们认为,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需要纠正,即东欧制造商在全球叉车历史的发展中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最后,我们必须对 BALKANCER叉车的关切表示敬意,因为到目前为止,即使是丰田和林德公司这样排名在全球数一数二的叉车制造商,在当时也不可能年生产那么多数量的叉车,而且如果苏联和CMEA(去苏联牵头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不破裂,很难说谁将成为当前的世界叉车市场领导者)。
Hyster叉车在CeMAT 2005上的这次不寻常的展览上回顾其历史。
CeMAT 创建于1936年,是欧洲历史有名的物流展览之一。
很难说当地企业何时能够恢复足够大的叉车产能。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一些来自保加利亚制造商依然正在蓬勃发展。包括:Dimex,Sparky,Herkulift等公司。
如今,在物料搬运设备的世界市场上,经济一体化使得以小型叉车制造商和大公司以相互交换股份和收购的形式出现。几年来,排名前十位的领导者包括Toyota, Linde, Jungheinrich, Nacco Industries, Crown, Mitsubishi / Caterpillar, Komatsu, TCM, Nissan, Nichiyu.等公司。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生产能力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了亚洲国家(主要是中国)的领土上。在中国,几乎所有世界主要工业车辆制造商都已经拥有自己的分部。最后,叉车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美学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制造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围绕叉车的设计展开,包括定制,功能独特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和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