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墨水”一词形容一个人读过书,很有学问的意思。
“喝洋墨水”意思是留过学,受到过西方文化的熏陶。
“喝墨水”是一种比喻,并非真的去喝。
在古代,还真的有人喝过墨水。
南北朝时期,北齐国把“喝墨水”称作“饮墨水”,是对读书人写字基本功很差的一种特殊惩罚。
唐代学者杜佑撰写的《通典》记载:南北朝北齐延续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官员选拔制度——“课试”,并加以强化。
“课试”就是“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
“中书、集书、考功郎中”三个部门的官员考核“秀才、贡士、廉良”等三类读书人。
考核的结果有三种:
第一种:“字有脱误者,呼起离席。”
写字出现漏字、错别字的人,会被罚站;
第二种:“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
书法写得很差,会被罚喝下一升的墨水。
第三种:“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写文章文不对题,言语轻率不当,条理不清晰,会被处以离开坐席,没收佩刀的惩罚。
佩刀是古代男人的标配,被没收是十分丢脸的事情。
《隋书》也有类似的记载:侍中考核各州郡官员时,考得比较好的“文迹才辞可取者”,会被吏部录用,写字很差的待选官员,会被处以“饮墨水”的惩罚。
墨水的主要成分是松烟、油烟,合称为烟煤,加入胶水,研磨时加水即为墨水。
松烟是燃烧油松制成的墨,油烟是燃烧桐油、猪油制成的墨。
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可能是爽口的饮品,罚人喝墨水,虽然对身体并无大碍,但难喝是肯定的。
墨水虽然很难喝,但也有人喜欢偶尔“啜[chuò]饮”,表现出风雅的一面。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仇池笔记》中记载:“真松煤远烟,自有龙麝气。世之嗜者,如藤达、苏浩然、吕行甫,暇日晴暖,研墨水数合,弄笔之余,乃啜饮之。”
吕行甫书法很差,时不时磨一些墨汁喝一点。
这类记载反映了古人迷信喝墨水会提高书法水平,今天看来十分滑稽可笑。
《林下偶谈》记载:“俚语谓不能文者为胸中无墨。”
俗话说没文化的人“胸中无墨”,后引申出成语“胸无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