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混乱的时候,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东道为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但浙东和浙西两道,但这两道的分离不长久,而是分分合合,因为它们联系太紧密了,所以一般都合称为“两浙”,唐末时期浙西钱镠兼并了浙东,成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但是,注意,这个时候“两浙”合称的“浙江”比今天的浙江大的多,它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也就是说,浙江省和江苏南边还是一体的!
到了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二月,吴越末代国主钱弘俶遵循祖训(臣服中原),主动归附宋朝,所以这一带没有受到兵灾,北宋在在原吴越国地设立两浙道(后改为路),并一改吴越税赋繁多的遗留,两浙因此得以安定。
北宋的“两浙路”经济相当发达,它是北宋人口最多的路,同时也是宋代的财赋重地,所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北宋两浙有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睦州/严州、温州和处州共十四州,“两浙十四州”可谓是经济重镇。
两浙十四州
它们一直没分离,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曾分为两路,又合并,后又有一次拆分合并,但是到了南宋,因为疆域缩小,所以被彻底拆分为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但这毕竟是不正常的现在,所以到了大一统的元朝,这里便再次重新归属于江浙行省,元代的江浙仍是全国的税赋重地,工商贸易都高度繁荣,江浙占粮食岁入三分之一,商税也占三分之一,租调更是有十分之七强。
而是,即使是拆分,其江南核心区,也就是苏南浙北,也是属于同一的行政区划的,即两浙西路(下辖临安府(杭州)、平江府(苏州)、镇江府、湖州、常州、严州(现属杭州)、秀州(嘉兴)、江阴军)。
所以,从秦朝到元朝,基本可以这么说,江南核心的太湖流域(苏南浙北)从来就属于同一行政区,历史超过千年。
那江浙是怎么分离的呢?这其实是明朝才开始的事情。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率领军队击败方国珍在今浙江内的武装,占领今浙江全部,设立浙江行中书省,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浙江省名也由此正式出现。
明太祖朱元璋是以南方为基地定鼎中原的,其定都金陵(元属集庆路,明朝改成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按照惯例,首都附近是要有相当大的一片的直辖地区的,于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一个地区出现了——南直隶(一开始只称直隶,后因明朝迁都北京,北部也有一个直隶,所以这里称为南直隶)。
首都是南京,朱元璋的老家又是淮西的凤阳,为了增加自己的统治腹地,这个南直隶划的特别大,朱元璋竟然将宋朝浙西路的苏州府、松江府、湖州府、嘉兴府地全都划予南直隶;再把老家也划了过去,于是,一个跨越淮北,淮南和江南的“南直隶”出现了。
强调一下,南直隶不是行政区划,它是一个地区的笼统称呼,南直隶的州府都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上级行政区管理,而是中央六部直管。
一个行政区同时跨越长江和淮河,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前所未有,因为长江和淮河本来都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刚设立的南直隶下辖16府加4个直隶州,太大了,因为浙江实在太小,于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湖州府、嘉兴府地复归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