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齐天”与“闭(弼)马”的对应关系,就像是高晓松与矮大紧的对应关系。
这里,必须要提到两个词汇,一个是“心猿意马”,一个是“心与天齐”。
“心猿意马”,是说思想开小差,不专一,心有旁骛。教室里,大家都在听老师讲课,你却心猿意马,心思像猿猴一样跳跃于山林之间,意念像骏马一样驰骋于草原之上,整个心思都不在教室里,而在于教室之外,乃至于在游思千里。不专一,当然没法听到老师讲的是什么,也就没法学习。而要想专心学习,就务必要收敛心思,束缚自己的心猿意马。“马猿合作心和意”,也是心猿意马的意思,猿马与心意是合一的。
学习如此,修行更是如此。
《西游记》,现在我们将它当做一部神话志怪小说。其实,原本这是一部微言大义的作品,说白了是一部修仙小说。或者说,是一部教化小说,是一部教谕小说。本来是寓教于乐的,主旨是教人修行,引导人参禅入境的,结果因为外在的故事实在是太欢乐,就越传越离谱,后来普遍舍本逐末,买珠还椟,只要外面的故事壳,将教化、教谕的宗旨束之高阁了。
《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之前。万历二十年进士谢肇淛(zhè)在其所作的《五杂俎》中称《西游记》神话故事是“盖亦求放心之喻”。晚明泰州学派宗师李贽在其所作的《批评本西游记》中称神话故事是在“游戏中暗传密谛”。进入清代以后,也有如学者张书绅,道士陈仕斌、刘一清为代表的《西游记》点评者们,“或云劝学,或云参禅,或云讲道”,其神话故事中之“密谛”,却被越解越“玄之又玄(莫非正如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乃众妙之门也!)”。
也就是说在明清时期,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西游记》是有“密谛”的,饱含微言大义。而进入民国后,经过胡适、鲁迅的批评后,这才逐渐舍去了教谕的含义,只剩下了神话故事的外壳。这也使得后人对于其中很多的故事点,理解起来特别费力。
其实,只看一下《西游记》第一第二回,看明白了,就会了解很多问题。悟空寻访师承时,须菩提祖师所在的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洞叫做斜月三星洞。这是什么山,什么洞?
其实,这山与这洞,都是指的“心”。所谓灵台,就是指的心,《庄子·庚桑楚》里有云:“不可内于灵台。”心处于胸中一寸见方之处,所以又叫方寸。斜月,指心字的斜钩。三星,指心字的三点。道教内丹著作《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偃月炉图》:“三点如星势,横钩似月斜。”说来说去,灵台方寸山与斜月三星洞,都指的是心。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所以,孙悟空所谓的修炼,其实就是修心。须菩提祖师传给悟空的口诀: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绕来绕去,就是要练家子首先要精、炁(气)、神不漏泄,然后屏除邪欲,明心静性,待到五行颠倒,就修成正果了。
不只是须菩提祖师的这番教诲,整部《西游记》到处都在讲如何修炼。这本小说融和了佛教修佛与道家内丹的思想,讲的都是如何修炼,如何成正果。所以,西游团队必定要经受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五毒(贪、嗔、痴、慢、疑)的考验,所以像白骨精、女儿国这样的考验关口是必须会有的。
西游团队,其实可以合成看作是一个人,不同的人代表了一个人的不同层面,然后去接受不同的考验,经历种种磨难,最终修成正果(取得真经)。
且看小说的目录,“心性修持大道生”、“断魔归本合元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鹰愁涧意马收缰”、“邪魔侵正、意马忆心猿”、“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等等等等,到处都在讲“心猿意马”,到处讲的看起来都是修炼的意思,哪里像收妖降魔?
所以说,《西游记》才是中国修仙类小说的鼻祖。
是以,回到“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弼马”与“齐天”并列,自然有深意在其中。
心猿意马,心与意是一个意思,猿与马是也类同,马猿合作心和意,弼马就是闭马,也就是锁猴,就是将心中的猿封闭起来。所以,“弼(闭)马温”就是将心灵封闭起来。
但“大闹天宫”是小说早期的篇章,此时故事刚刚开始,离修成正果还早呢,甚至都还没有正式开始呢。
所以,此时的孙悟空是绝不接受将心猿意马给闭锁起来的。猴类本就是睚眦必报的动物,有怨报怨有仇必报。于是,他下界之后,马上针锋相对的起名为了“齐天”。心与天齐,你让我闭锁心门,我偏偏要心与天齐。你封我“弼(闭)马温”,我偏偏叫“齐天大圣”。也就是,你大名叫叫高晓松,我偏偏给你起个小名叫“矮大紧”,怎么着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