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雷达站的天线架设高度,雷达天线高度探测距离的计算公式

首页 > 车主 > 作者:YD1662024-01-01 13:25:10

九里松人 军旅警营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被动雷达站的天线架设高度,雷达天线高度探测距离的计算公式(1)

1949年5月3日,在中共地下组织策应下,隶属于国民党国防部六厅的雷达研究所一批爱国技术军官在南迁途中于杭州起义。6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杭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华东*军七兵团教导团指导员刘子真到雷达研究所任军事代表。9月,华东军区通信处派李克林接管雷达研究所残留在南京的人员和器材装备。10月,根据华东军区命令,在杭州起义的雷达研究所人员和器材装备全部迁回南京,归华东军区航空处统一领导。11月7日,南京航空办事处主任乔坚传达华东军区航空处指示:雷达研究所立即着手修复雷达,培养技术骨干,准备筹建雷达部队。

1950年2月初,华东军区决定从山东泰山、泰西两个军分区抽调194名战斗骨干参加雷达部队组建工作。其中有:泰安县大队大队长兼武装部部长孟继萃及军分区的李启文、王德明等同志。

1950年4月初,从南京警备司令部教导大队、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和上海华东团校先后选调124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知识青年到雷达研究所进行雷达操纵业务培训。4月中旬,华东军区航空处处长蒋天然、政治部主任王德贵向孟继萃、刘子真宣布成立雷达部队。

1950年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航空处电讯大队在南京正式建立。孟继萃任大队长,刘子真任政治教导员,李启文任副大队长,王德明任副政治教导员。

大队建制:大队部参谋3人、政工干部4人、工程技术人员6人、电台台长1人、后勤3人、医卫人员3人。辖5个中队,每个中队配备2个观察班,1个技术组、1个警卫排。每个观察班有雷达观察员、标图员和记录员12—13名,配备警戒雷达1部。主要装备:日4式雷达2部,日313雷达4部,美SCR602雷达4部。

工程技术人员33人,从雷达研究所自愿报名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择优选,其中有解放后参军的6名大学生。

1950年5月初,大队党委成立。刘子真为党委*,孟继萃为党委副*,刘子真、孟继萃、王德明、李启文、吴焕宇、房锡恩、张宝珠为党委委员。

1950年5月27日,根据苏联驻华大使及武官建议,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就雷达部队训练问题向*主席写出报告。5月28日,*批示同意。1950年6月3日,电讯大队奉命调往上海,接受苏联军事顾问训练,学习雷达操纵、情报方格标图和编组传递等基本方法。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29日,中央军委电令华东军区和东北军区首长,调电讯大队到东北,归东北军区空军司令部指挥。8月1日下午,上海防空司令部参谋长黄径琛向刘子真传达中央军委命令,要求3日内做好准备开赴东北执行任务(后根据实际情况改为7天)。

1950年8月8日,电讯大队离开上海北上。8月9日,总参谋部命令:电讯大队隶属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8月12日16时,电讯大队安全到达沈阳。8月13日,东北防司高鹏副司令、徐迺斌参谋长和苏联顾问查廖夫中校听取孟继萃、刘子真关于大队人员编制、装备和训练情况汇报,立即调整编制和部署:

一中队313雷达和五中队602雷达互调,包括人员。

一中队,安东,4式和602雷达各1部;二中队,沈阳,4式和602雷达各1部;三中队,通化老爷岭,313和602雷达各1部;四中队,宽甸石柱子,313和602雷达各1部;五中队分两部分,一部分,连山关,313雷达1部,另一部分,清源二道江,313雷达1部。此外,各站增设机要员1名。

8月16日,各中队开始行动,奔赴指定驻地,仅用4天时间,兵器全部架设完毕,东北地区第一个雷达情报网建立。由于对米波雷达架设地点的四边地形对电磁波瓣的形成的关系缺乏认识,各雷达站几乎都“站得高,看得远”,把站点选择在高山顶上,致使形成的电磁波瓣分散且狭小,很难捕捉目标。

9月初,为检测雷达性能,组织了一次预先告知时间、航线和高度的检验飞行,但各站均未有效探测到目标。为此,东北防司召开紧急作战会议,由东北防司副司令员高鹏主持。会议决定派1名苏联专家协助电讯大队对各雷达站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也提出阵地地形问题。从9月中旬到10月15日,各雷达阵地进行重新勘测,调整阵地部署,五中队连山关雷达站(313)移防庄河小郭店,真正构成了一个纵深约800公里覆盖43万平方公里的雷达情报网。

10月28日至11月2日,电讯大队召开第一次观察员(雷达操纵员)代表会议,总结交流观察实际经验,专题研究在固定目标中识别活动目标和掌握多批多架目标问题。

1950年11月15日,中央军委电示:东北防司电讯大队新建雷达机务和雷达操纵两个训练队。雷达机务训练队学员120名(其中女学员12名),来自哈尔滨、长春、吉林、锦州等地的优秀高职或高中生。雷达操纵训练队学员150余名(其中女学员20名),来自哈尔滨、牡丹江市各中学及呼兰、富锦、密山、延寿、双城、巴彦、宁安等地的优秀初、高中生。1951年1月,两队先后开始训练。范复礼、陈扬轩、伍匡宇、楼宇希任专职教员,袁燧、郑乃森任兼职教员。这批学员后来成为东北地区雷达部队扩编的骨干力量。

1950年11月,驻清源的313雷达分队奉命调防华北军区京津卫戍区,参与组建雷达121营。驻防山东蓬莱,担负首都防空警戒任务,连队代号:西康部队。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歼击航空兵部队进驻安东浪头基地。12月21日,电讯大队雷达站开始提供空中情报。

1951年1月,经东北军区批准,在东北防司情报处设立电讯科,任命刘子真为电讯科科长,同时将电讯大队技术组划归电讯科领导。孟继萃任电讯大队大队长(党委*),王德明任政治教导员。

1951年1月,郑乃森根据雷达电磁波传播原理和天线架设高度与周边地形(有效反射面),在一中队(浪头站)4式雷达上计算绘制出垂直波瓣图,经谭大政、裘维炎两位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试验、验证,解决了二维雷达报知目标高度难题。郑乃森在试验的基础上撰写《雷达电子波的传播和波瓣计算》,对雷达技术理论和实践作出很大贡献。

1951年1月21日,电讯大队雷达发现数批敌机在平壤以北沿铁路线活动,志愿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及时起飞迎敌,大队长李汉击伤F—84型飞机1架,取得第一次空战胜利。29日,又保障李汉击落击伤F—84型飞机各1架。

截止1951年1月底,在3个半月时间里,共发现、掌握敌机2997批70656架次,其中入侵我国领空的有358批989架次,较好保障了作战部队对空中情报的需要。

1951年2月,经东北防司批准,电讯科技术组和电讯大队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在4式、313雷达备份整机基础上,在沈阳制成4式天线2台,313天线3台,组成5台雷达,扩大和加密了东北地区雷达网。

1951年3月15日,总参谋部将电讯大队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第101营。孟继萃任营长,王德明任政治教导员。

1951年3月30日、4月7日和4月12日,美国空军以大机群轰炸鸭绿江桥,我雷达部队保障高炮部队击落、击伤敌机11架,提供了可靠的空中情报。

1951年7月21日,美国空军8架F—94型飞机侵入沈阳地区侦察*扰,被宽甸、安东两个雷达站及时发现,随后纵深雷达发现敌机并连续掌握目标,迅速准确向航空兵部队通报情况,保证我方取得击落敌机7架、击伤1架的辉煌战绩。

1951年9月8日,东北防司情报处电讯科召开观察工作会议,历时10天,全面总结一年来雷达战勤业务经验。

1951年9月,*总理给朝鲜金日成首相发电,商定派遣志愿军雷达部队入朝。第一批于1951年10月至1953年3月,第一批3个双机连、1个单机连(配备PYC–Ⅱ雷达1台)入朝,3个双机连分别部署于咸兴、新溪、载宁,构成第一线雷达网,加强对日本海方向对空监视和延伸战线正面对空监视;1个单机连部署于江界,作为二线接续站。雷达探测范围正面扩展约40公里,尤其是新溪、载宁两个站对金浦、水源的起飞敌机能够即时发现掌握,有力保障了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指挥歼击航空兵粉碎敌“绞*战”的空中情报需要。

1952年9月至1953年6月,又组成2个双机连、1个单机连以及地面对空作战部队,分别部署于元山、清津、端川,加强对日本海方面对空警戒。

1951年,为提高部队操纵水平和作战能力,东北防司情报处电讯科向部队发出开展“创造新纪录运动”号召,涌现出“杨希达小组同时掌握9批目标的经验”、郑乃森工程师“波瓣估高法”、秦国瑞小组“情报快速传递法”等经验,得到军委防司重视,向其他军区防司推广。

1952年1月,经军委防司批准,由郑乃森、袁燧、范复礼、陈扬轩、楼宇希、伍匡宇、胡守仁、张懋绩编译的《雷达电子学基础》正式出版,成为全军雷达部队训练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1952年2月29日,雷达第101营组织3连入朝,驻江界担负警戒任务。3月26日,雷达101营组建7连和8连,开赴载宁、新溪建站,重点监控美空军金浦、水源两个一线机场。

1952年6月,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召开雷达操纵员技术会议,总结交流雷达站反干扰经验,要求操纵员把反干扰斗争作为雷达部队的白刃战,积极研究反干扰措施,加强反干扰演练。各雷达站指战员不断研究改进和刻苦训练,反干扰改频速度有很大提高。

6月1日,东北防司在安东成立雷达第102营,李启文任营长,盛宇任副营长。9月29日,雷达第102营11连入朝驻元山,执行朝鲜东线及日本海方向对空警戒任务。

11月10日,雷达第101营、第102营分别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雷达第301营、第302营。

1953年3月,雷达303营成立,驻吉林市,指挥所与地监204团合并,统一指挥。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1955年2月,雷达部队与地监部队合编。雷达第301营改称雷达第301团(仅保留机关)。7月,改编为雷达第1团,苗占荣任团长、向崇泰任政委。1956年8月,奉命调至上海待命。1956年12月,调至浙江衢县,接收雷达第5团的衢县雷达连、上饶雷达连、金华雷达连、丽水雷达连、瑞安雷达连、南几岛雷达连和歙县岩石雷达连。

1957年10月,防空军与空军合编,雷达第1团改为空军雷达兵第1团。石兴善任团长、陈观德任副政委。

1969年12月26日,空军雷达兵第1团机关奉命与驻杭州的空军雷达兵第5团机关对调,空军雷达兵第1团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技术处、卫生队等调至杭州。闫长胜、张新华先后任团长,张益敏、刘士芝先后任政委。

1976年,空军雷达兵第1团撤销建制。

被动雷达站的天线架设高度,雷达天线高度探测距离的计算公式(2)

华东军区航空处电讯大队(雷达101营)早期建制与主要指战员

☆大队部

大队长:孟继萃

政治教导员:刘子真

副大队长:李启文

副政治教导员:王德明

参谋组:贝殿栋,毕贵山,宋德仲

政工组:王忠山,孙圣远,冯全忠,成杰

技术组:张本厚,袁燧

电台:胡辛,曲仕仲

后勤组:张跃庭,张传友,于明玉

医务室:魏芬,杨斌,宋光明

☆大队党委

*:刘子真

副*:孟继萃

委员:王德明,刘子真,吴唤宇,张宝珠,李启文,孟继萃,房锡恩

☆一中队

指导员:吴唤宇

副中队长:张国能

一分队(日4式雷达)

工程技术员:郑乃森,王若,裘维炎

雷达操纵员:姜效文,杨希达,郏国法,瞿聪玉,秦国瑞,司连德,吴神和,邱友瑾,张永江,刘企平,王呈伟,侯鸿绪,祝恒茂

二分队(日313雷达)

工程技术员:张叶明,刘礼忠

雷达操纵员:徐朗,刘锐,朱泽伟,孙耀中,高筱美,徐志龙,王佑人,高琼,夏行素,刘无瑕,唐国荣,吕纯铭

☆二中队

中队长:许子云

指导员:房锡恩

一分队(日4式雷达)

工程技术员:单纯奎,陈扬轩

雷达操纵员:张晖,朱一邨,刘峰,朱泽维,刘大钧,吴银坤,秦庆斌,吴荟华,朱铁华,沈华如,阮乃珍,张礼珍,邢佩英,龚盛茂

二分队(美SCR—602雷达)

工程技术员:束健北,楼宇希,张懋绩

雷达操纵员:沈景成,杨天祥,程义,阮公毅,羌志鹄,冷杭芝,吴若萱,周文通,鲍余生

☆三中队

指导员:孟仙洲

一分队(日313雷达)

工程技术员:王华生,项家骅

雷达操纵员:陈鸿熙,周品克,傅振英,漆益安,何昌隆,马守忠,朱子斌,蒋玲,廖开一,贝树敏,顾铭锡,吴忠信

二分队(美SCR—602雷达)

工程技术员:周伦铨,胡守仁

雷达操纵员:吴延刚,阮圣邦,金闻达,金刚正,王炳煌,颜尚霆,李幼文,林庆隆,陆兆良,徐恨石,王继祖

☆四中队

中队长:宋培河

指导员:崔海

一分队(日313雷达)

工程技术员:范复礼,陈扬智

雷达操纵员:胡晔,姚谊博,王恩海,李润祥,陈希玉,郑传宝,姚剑纯,奚冠武,黄允水,刘松涛,史书清

二分队(美SCR—602雷达)

工程技术员:程嘉钧,钱天一

雷达操纵员:刘大鹏,李金龙,汪少波,邱中汉,王继宽,张有涵,马荣华,王启圣,方寿康,王昭穆,姚励安

☆五中队

中队长:康学智

指导员:张宝珠

一分队(日313雷达)

工程技术员:朱纪初,吴恤

雷达操纵员:余嗣冰,谭兆丰,戴宗元,邵建良,顾光容,杨维豪,吴国均,陈长午,谢天临,徐岚,高鹏年,杨亮鹏

二分队(美SCR—602雷达)

工程技术员:谭大政,伍匡宇

雷达操纵员:周体侠,曹仲伦,何美生,吴汉城,李季瑶,刘大元,陈寻真,吴光藻,沈振华,张锐,王留成

被动雷达站的天线架设高度,雷达天线高度探测距离的计算公式(3)

被动雷达站的天线架设高度,雷达天线高度探测距离的计算公式(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