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听说过一句俗语“喝西北风”,它比喻没有东西吃,只能喝着寒风,空着肚子过日子,表达的是一种生计艰难,饥寒交迫的窘境。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么窘困的事一定要和西北风扯上关系,却没人调侃“喝东南风”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风向指的是风的来向,比如“西北风”“东南风”分别指从西北、东南方向刮过来的风。
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西北风往往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它是从遥远的蒙古、西伯利亚经长途跋涉呼啸而来的。
我们知道,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亚冰天雪地,西北风裹挟着肃*的气息将寒冷和干燥带到了华夏大地,所到之处万物凋零。西北风吹在人们身上,不禁让人打个寒战,嫌弃又无奈地感叹道:“这该死的西北风,真是冻死我了!”
但东南风可不一样,宋代朱熹在《春日》中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唐代白居易《观刈麦》中提到“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可见从古至今“东南风”都是温和、丰收、生机勃勃的象征。
我国的东南风来自太平洋,它携带着湿润、温暖的气流缓缓降临,为万物生长带来了丰沛的降水。东南风吹在身上让人感觉十分舒适,正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里的“杨柳风”指的正是春天的“东风”“东南风”,可见人们对于东南风的喜爱。
西北风和东南风,前者寒冷,带来凋零,令人感到不快;后者温暖,带来丰收,令人感到舒适。这样一对比,自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用“喝西北风”来表达饥寒交迫、生计艰难了吧。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不同季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风呢?风的方向到底是如何改变的?
风的形成从本质上看是空气的流动,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匀导致的。而大陆和海洋这对“冤家”,接收同样的热量时,升温情况并不一样。
陆地像性格活泼的小朋友,一受到太阳辐射,马上就会升温;如果没有太阳的辐射,或太阳辐射很少,马上就会降温。而海洋就像一个性格沉稳的老人,接收和释放相同热量时,并不会很快做出反应,升温慢,降温也慢。
夏天,陆地的温度上升快,而且温度往往高于海洋。陆地上方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海洋上方的空气还没来得及受热上升,就被陆地那边“吸”过去了,于是就形成了海洋吹向陆地的风。
冬季就恰恰相反啦,陆地降温快,海洋成了更暖和的地方,海洋上方的空气终于有了“翻身”的机会往上跑,陆地上近地面的空气就不得不跑来弥补空白,于是风就会从陆地吹往海洋。
但其实这样的季风并不常见,只有在亚欧大陆和太平洋这两个世界面积最大的海陆所处的地段中间,它才会特别明显。由于我国恰恰就位于这样的位置,所以西北风和东南风的不同“性格”也就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