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医药学现有的优势和特点,是振兴中医的方向。同现代医学相比,中医药学有五大优势:
一、早已形成的整体模式。中医的病因学涉及自然、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在治疗方面有一整套的生理和心理疗法,从而形成其独具的整体医学模式。
二、独特的理论体系。由阴阳、五行、八纲、四诊、气血、经络等一系列学说,组成了完整、严密和科学的中医药学体系。
三、灵活的辨证方法。中医治病的辩证方法是具有多样化的。既有大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又有八纲辩证和脏腑辩证,辩证处方的方法因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四、特殊的治疗手段。除服药外,中医还采用诸如针灸、推拿、气功、拔罐等特殊手段进行治疗,并能使某些比较棘手的疑难杂病取得满意的疗效。五、科学的药物配伍。同药异量,或同药同量而药物泡制工艺不同时,则功能和主治与原方也完全不同。中医这一科学而独特的配伍理论与方法,是现代医学所无可比拟的。
祖国医学四个代称的典故岐黄 相传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会治病。黄帝曾与岐伯论医而作《内经》,他们被认为是医家之祖,后来便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悬壶 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载,东汉方士费长房见“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座,市罢,跳入壶内”这里说的是卖药,但因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称颂医生“悬壶济世”。
青囊 据史*载,三国时名医华佗在被曹操*害之前,曾将一个装满医书的青囊交给看守的狱吏。华佗死后,靠青囊使一部分医术保存、留传了下来,因而“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明代沈绎诗曰:“白发至亲惟叔婶,青囊传世有儿孙”,即用此典。
杏林 三国时医生董奉,隐居江西庐山。他为人治病不取酬金,只要求:重病者治好后在山上植杏树五株,轻病者治好后植杏树一株。数年后,“愈人无数,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后人遂以“杏林”代称中医界。
儒医 顾名思义,“儒医” 一词与中国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古代,儒家学说长期占据着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宋代名儒范仲淹的“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大意是“若当不成宰相普济万民,可以当良医为人民消除痛苦、利泽苍生”。
的确,中医药治病救人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的有很大的相似性。儒医成为人们对从医人员最髙的称谓,这种情况也是在宋代表现得最为突出。
宋代,朝廷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还按照等级划分任命医官,为很多儒生提供了入仕的另一种途径。宋代儒士学医的风气甚浓,医学著述颇丰。一些怀才不遇的儒士还通过借医之称来满足自己身心需求。因此,儒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大夫 郎中 医生一词,始见于《 唐六典》:“ 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 之称。医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大夫”、“郎中”是我国古代的官名,但更多的人熟知的这两个词是对医生的称谓。
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宋徽宗时期将医官放到大夫官阶下,因此从那时起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